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孔子后裔孔继涑:声高庙鲁堂,待君达其志

2025-02-26 16:18:31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孔继涑是清代帖学书法家、文物鉴藏家,著有《谷园论书》、《玉虹楼诗》一卷、《谷园稿》(《玉虹楼遗稿》)一卷、《玉虹楼诗词》四卷等,主持编纂了《玉虹楼法帖》,是中国史上迄今为止民间收藏原始遗存数量最多、种类最全面的帖学巨著。清代中叶,孔继涑的书法备受推崇,其点画稳重秀丽,结字宽绰俊朗,一点一捺之间皆能见其功夫与书法思想。清末县令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写到:“乾嘉之际,天下书家推北孔南梁。”“南梁”即著名书法家梁同书,“北孔”指的就是孔继涑。孔继涑不仅擅长书法,还精于鉴赏,在《玉虹楼法帖》编纂期间,正是由于孔继涑处处用心鉴定真伪、严格选择卷帙,才有了集史料、艺术、鉴赏、收藏价值于一身的国宝级文物。一直以来学术界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孔继涑主持编纂的《玉虹楼法帖》上,对于孔继涑生平事迹研究甚少,本文以《孔氏炊经堂支谱》、《乡园忆旧录》以及孔氏相关著作等原始资料略考其生平。

一、孔继涑的成长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孔氏家族、居住环境都对孔继涑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孔继涑的父亲是第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据《儒林传稿》记载,孔传铎“喜读书,工诗文,究心濂洛关闽之学,熟于三礼,庙堂器物,悉假厘定,又精律吕书”,生而恭谨和厚,无圭棱,一生著述颇丰,其作为儒宗世嫡,在传统经学兴盛的清代有着巨大的学术贡献。孔继涑自幼跟随父亲居住,从小受父亲教诲,幼承家学,聪慧过人,才华出众,精通儒学、周易,秉承“敏而好学”“信而好古”的庭训。父亲对孔继涑要求很严格,亲自教他读经史等书籍,当时经常有文人雅士到访,找孔传铎或鉴赏字画,或互相题跋。在父亲的交往应酬中,孔继涑见识了很多古董字画,其诗文书画才艺及审美和鉴赏能力得到不断的培养和提高。在孔继涑5岁时,大书法家张照见其喜欢鉴赏,甚是喜爱,遂将《董其昌临〈大仙帖〉》和端溪蕉叶白砚赠送给他。后来,孔继涑的收藏和鉴赏颇有名气,以至于后来人们看到各类藏品只要是孔继涑旧藏或题跋的,便不再疑为赝品。孔继涑的母亲是礼部侍郎衔翰林院侍讲徐倬的孙女、工部尚书徐元正第三女徐氏,出身名门望族,其人有教养、通事理、懂礼仪。成为母亲后的徐氏,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其孜孜不倦的言传身教对孔继涑内在道德品质的培养及成长轨迹有着深远影响,徐氏常常教导他不论身在何处,心中要有家国情怀,所以孔继涑虽出身名门,却十分关心百姓疾苦。姚鼐在《孔信夫墓志铭》中记载,遇到年景饥荒的时候,孔继涑多次出资赈济灾民,或舍粥济民,或捐款捐粮,勇于为义,知道家境不好的族人丧而无棺时,主动帮忙置办,在危急关头济人缓急的事迹更是不可殚数。

孔继涑是孔子第六十九代孙,衍圣公孔毓圻之孙、孔传铎第五子,孔继汾之弟,自小出入庙堂,对家族事务、礼仪耳濡目染,及长又专心研究书法艺术,为编纂《玉虹楼法帖》奠定了坚实基础。世代书香的孔氏家族家学传承源远流长,人才辈出,他们累世勤修经史、用心著述,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孔氏家族的姻亲也多是出身名门,孔继涑就是在这样得天独厚的优渥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孔继涑的曾祖父孔兴燮性至孝、工书画,虽过早离世,但在饬庙庭、修礼乐、刊谱牒等方面多有建树。孔继涑的祖父孔毓圻袭封衍圣公五十余年,关心族务,自幼至老,敦率礼义,倡明教学,日以正风俗厚人心为己任,夙夜谨慎,不敢居盛满而稍自放轶,其人好诗文、能工书、善画兰,有《兰堂集》《幸鲁盛典》传世。对孔继涑影响较大的还有和他一起生活的胞兄孔继汾,二人感情深厚,经常一起研习经史礼乐。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来到曲阜孔庙祭孔,孔继涑和孔继汾作为孔子后裔有幸为其讲解《周易》和《大学》,乾隆皇帝大为赏识二人,封孔继汾为内阁中书舍人,并给予孔继涑褒奖。

“万古冠裳王者会,千年邹鲁圣人家。”孔继涑世居曲阜,曲阜古称圣域贤关,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几千年来,文化繁荣、礼乐不息。曲阜是黄帝生地、神农故都、商奄故国、周汉鲁都,孔子去世后,儒家思想在曲阜被颜回、子思等先哲薪火相传,科举入仕者不计其数,前往朝圣的帝王大臣和文化名人络绎不绝,留下了许多古迹和典故,康熙就曾在曲阜留下了“道统唐虞接,儒风洙泗长。入门抚松柏,瞻拜肃冠裳”的诗句。张九龄有诗曰:“恩加万乘幸,礼致一牢祠。旧宅千年外,光华空在兹。”党怀英有诗曰:“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不须更问传家远,泰岱参天汶泗长。”在曲阜,处处能听到圣贤教诲,它们如春风化雨,深深塑造了当地百姓谦逊有礼、敦厚淳朴的特质。生于兹长于兹葬于兹,崇儒重礼的文化氛围、谦逊敦厚的风俗人情、指不胜屈的名胜古迹、悠久绵长的历史渊源都对孔继涑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孔继涑生平事迹

孔继涑(1727年~1791年),字体实,又字信夫,号谷园,1727年雍正五年出生在孔府,六岁时,随父母搬到“十二府”,此后,孔继涑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十二府。九岁时,雍正皇帝遣光禄卿纳尔泰致祭先师孔子,衍圣公孔广棨为保存祭文,立碑纪念,小小年纪的孔继涑受衍圣公器重,堪当重任,书御制碑—《遣光禄寺卿纳尔泰致祭碑》,是碑现存孔庙十三碑亭南排东起第七亭内,碑文为楷书,共11行,行26字。也是在这一年,父亲孔传铎去世。十五岁时孔继涑考中秀才,读书异常儿,梁同书在《谷园孔君家传》中评价孔继涑已能辅导“四氏学生”,四氏学是指历代帝王为孔、颜、曾、孟四氏“圣裔”特设的学校,可见其学识广博。十七岁时,岁试第一,成为廪生,十九岁成为贡生,此时,孔继涑除精通《四书》《五经》外,还广学诸子百家之文。1756年,曾两次负责接驾皇帝巡幸曲阜的孔继涑,又接到第三次接驾的重任。因为接驾需要调派差役,当时的衍圣公孔昭焕与孔继汾、孔继涑一起上疏皇帝,请求将孔府一部分户丁改归民籍,方便官府安排差事。可乾隆皇帝却理解成是由于自己的南巡导致当地差役繁重,劳民伤财,因此勃然大怒,孔继涑因此事被革除贡生身份。三十六岁时孔继涑又中举,后参加会试,却两科大比而不中,此后,孔继涑渐渐无心举业和仕进,退居“十二府”的玉虹楼,用心著书立说,发愤研究书法。玉虹楼是孔继涑的书斋,在十二府东跨院的前院,三间两层,集锦雕棂门窗,博古花纹镶边,古朴典雅,门额悬挂孔继涑亲笔题写的牌匾“玉虹楼”。正是在这里,他广搜名家墨迹,初学张照,后写“宋四家”,编纂出皇皇巨著《玉虹楼法帖》。1786年,花甲之年的孔继涑无辜获罪,被开除祖籍,1791年,病逝于北京访友途中,享年六十五岁。依据孔家规矩,孔继涑未能葬入孔林,其墓地位于现在的曲阜市时庄街道大柳村,墓碑依旧保存完整,碑中间写的是:“至圣六十九代孙候补内阁中书谷园先生墓。”上款有:“赐进士出身、诰授奉赠大夫、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姻家年眷、同学弟梁同书拜题。”下款有:“大清乾隆皇帝五十八年癸丑春二月谷旦孝子广廉立石。”姚鼐得知孔继涑去世的消息后,写下《哭孔信夫次去岁观伎韵君遗书乞余铭墓》:“公子声高鲁庙堂,为余江水溯游长。石铭归托名千载,玉版前留墨数行。鹏臆恍知从物化,人情未可扣天阊。清樽急管同听处,依旧乌衣上玳梁。”

孔继涑一生共两房妻室,皆出自名门。孔继涑还在年幼时,就在父亲的安排下与张照之女英芝订有婚约,可惜英芝生病被庸医所误,不幸早夭,孔继涑还亲自前往安葬英芝于松江横云山义庄西侧。虽然未能成婚,但孔继涑与张照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后常以“先外舅”称呼张照。张照是孔继涑书法人生的引路人,孔继涑在《跋〈天瓶斋书画题跋〉后》中也提到,自己对张照送给他的大仙帖和端溪蕉叶白砚“涑时方小,未识其妙,稍长,笃好之,遂从文敏游,得少承指画”。在张照的指导下,孔继涑的书法水平不断精进,渐渐与张照的书法非常相似,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载,有一次乾隆皇帝看到孔继涑的书法后下旨:“好像张照,留览,发懋勤殿。”张照去世后,孔继涑为纪念这位启蒙老师,广搜张照的法帖墨迹,收录于《玉虹楼法帖》中。孔继涑后娶工部尚书、大书法家、鉴藏家王鸿绪之孙女,华亭王图炯之女为妻,王氏“有妇德,称贤内助”,可惜两人多年未有子嗣,后过继孔继汾之子孔广廉为嗣。孔广廉也因此成为《玉虹楼法帖》的重要参与者。王图炯家族世代精于收藏和鉴赏,为孔继涑提供了许多家藏珍品,其收藏的苏轼《祭黄几道文》、赵构《祐陵集序》、王鸿绪《南巡治河颂并序》、王鸿绪《时巡歌二十六章并序》等均收录在《玉虹楼法帖》中。

孔继涑经常南下游访姚鼐,两人友谊深厚,姚鼐在《惜抱轩诗集》中也多次提到孔继涑。孔继涑生前曾写信请求姚鼐为自己撰写墓志铭,姚鼐遵照嘱托,为其写下《孔信夫墓志铭》:“......铭曰:‘猗子圣人之世也。廓其知也,蔚其艺也,名上闻于朝,而下载于四裔也。完则毁而刚则折也,有疾而不可乂也。’铭托余哀,以待后君子之达其志也。”赞扬孔继涑长于诗词文藻,精于书法鉴赏,名闻四方,以天下事为己任,却壮志未酬,未能在仕途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天妒英才,最后因病离世。姚鼐以此文表达自己的哀思,希望后世的人们能够更多的了解孔继涑丹青翰墨的一生,通晓他的心志。天不负苦心人,耗费半生心血编纂的《玉虹楼法帖》历代传颂不衰,并成为研究清代历史和书法、了解孔继涑书法思想的重要史料。(陈彩芹)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