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经济大省挑大梁必须把握好的着力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基本路径,为经济大省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实践指南。
经济大省,是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促进经济持续向好,增强区域发展活力,经济大省责无旁贷、重任在肩。在2024年的成绩单上,我省GDP增长5.7%,达到9.86万亿元,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十多项工作实现全国“首位”……从多个切面审视,山东“走在前”态势更强,“挑大梁”担当更显。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经济大省挑大梁,就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同时,我省把改革创新手术刀,更加精准地对准传统产业:万华化学用绿色工艺重塑化工行业形象,潍柴动力以53.09%热效率柴油机重新定义行业标准……看似“笨功夫”背后,藏着对“新质生产力”的独到理解——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思维。
聚焦区域协调大课题,山东的解法跳出了传统思维。德州“北接南融”引入北京科创资源培育出集成电路生态圈,临沂用蔬菜产业链叩开长三角消费市场……这种“不是物理承接而是化学融合”的智慧,道明了经济大省“躬身入局”的基本逻辑——找准自身在国家战略中的角色定位,才能在全局协同中取得发展实效。
在全球化的十字路口,山东的开放姿态别具示范意义。从日照港“一带一路”航线新增的万吨巨轮,到海尔海外工业园的本土化创新,再到“万企出海 鲁贸全球”班列满载山东好品驶向全球,这个沿海大省正为“走出去”注入新的内涵,也不经意间道出了经济大省的新使命——不仅要当中国制造的“压舱石”,更要成为全球产业变革的“弄潮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对于经济大省而言,挑大梁既是责任更是机遇。代表委员们在春日的空气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终将汇成齐鲁大地的奋进足音。这或许就是山东在2025年春天交给时代的答卷:在坚守与创新之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走出一条“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新路径。(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