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规范扫码消费服务经营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合法权益,北京市网信办联合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北京分中心制定的《北京市扫码消费服务违规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例解析及合规指引》(以下简称《合规指引》)正式发布,其中规定,提供扫码消费服务的二维码应当与提供会员服务的二维码予以区分,不得强迫或诱导消费者关注经营者公众号;提供扫码消费服务的小程序,在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前应当以弹窗或其他显著方式向消费者提示隐私政策等。
随着移动支付的推广普及,点餐、购物、停车缴费……自助扫码成为很多消费场景的“标配”。然而与此同时,部分消费场所设置的关注公众号才能缴费、被迫授权个人信息、日常频繁推送广告等现象,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扰。
《合规指引》按照消费者真实扫码消费体验过程中可能遇到问题的先后顺序,整理出六类违规问题:强制或诱导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未通过弹窗等显著方式告知消费者隐私政策,频繁提示注册登录、干扰消费者使用,强制消费者提供与功能无关的个人信息,违规向第三方提供消费者个人信息,以及未向消费者提供删除个人信息的功能选项。
不难发现,类似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例如,在某些商业中心停车场停车时,会见到“扫码缴停车费”二维码,当消费者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时,弹出该商业中心公众号,消费者点击关注公众号后,公众号向消费者发送一键停车缴费小程序链接;而在某些超市购物时,须通过扫描购物小票上的二维码开具发票,过程中强制要求消费者关注超市公众号;甚至在某些奶茶店扫码点餐时,也提示用户使用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注册登录,在消费者明确拒绝后,仍会以弹窗方式频繁提示注册登录,严重干扰使用。
自助扫码服务确实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也让商家的服务降本增效,但随之而来的违规问题不能忽视,更不能放任其“野蛮生长”。其中带有“强制性”和具有泄露个人信息风险的问题,更是亟待规范整治。其实在此前,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发布了《上海市商场停车场扫码缴费服务合规指引》,旨在规范商场停车场自助扫码缴费服务。如今北京又发布了针对扫码消费服务的合规指引,覆盖面更广。这也给各地提供了样板和方案,有助于将来在全国刮起“规范扫码服务”之风。(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