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打开浏览器搜一下。而现在都有点不敢去搜索了。”北京一位市民说:现在网上信息太多,让人眼花缭乱,甄别起来比较费力。每天频繁使用各类手机软件,“顺手搜一下”并不费力。可是“搜”完之后,手机应用会记住自己的需求,通过“算法”推荐信息,感觉自己被“算计”了。
在各类网络平台上,“算法”成为一项广泛应用的技术。通过数据分析和精准推荐,它改变了过去“人找信息”的搜索模式,逐步实现“信息找人”。关于“算法”,人们观点不一。有人认为,它方便了用户,提供了更精准的网络服务;有人认为,它在“算计”用户,造成“信息偏食”等问题;还有人认为,作为一项技术,它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如何用正确的规范去驾驭。
“算法”是智能时代的一项技术。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显然是一种技术的进步。从一个层面而言,“算法”确实便捷了人们的生活。比如,可以将“感兴趣的信息”推送给“感兴趣的人”。例如,有人喜欢做菜,有人喜欢阅读,有人喜欢历史,有人喜欢天文。在“算法”之下,都可以实现精准的推送。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但是,也需要看到的是,不是所有的“算法”都是心怀坦荡的,有的“算法”实际上就是“算计”。比如,不少平台将“算法”运用在了直播带货上,运用在了广告营销上,运用在了商品推广上。甚至更为恶劣的是,有的用在了“精准诈骗”上。
笔者就有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我搜索了一款食品,也就是“当时想吃一口”,并非是“多么的挚爱”。我只是在手机上的一家平台上进行了搜索,让我奇怪的是,此后的一周多时间里,无论我使用哪家平台的软件,都会收到这款食品的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甚至有商家直接拨打我的电话问我:郭先生你是不是想购买某某食品?更奇葩的是,前段时间在某个平台搜索了一款药品,最近这几天接到多个电话:郭先生你买某某药品吗?这几天这款药品有春节打折活动。如此“算法”就俨然变成了“算计”。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成为数据量最大、数据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家数据局日前发布的信息则显示,我国数据产量已占全球数据总量的10.5%。更有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我国数据总量或占全球近30%。显然,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但目前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数据被滥用”的现象。
说到底“算法”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造福社会,利用不好危害社会。底线标准则是:“算法”不能是“算计”!这需要有关部门给“算法”立好规矩。“算计”受众的“算法”算错了账!(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