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对预制菜原辅料、预加工工艺、贮运销售要求、食用方式、产品范围等进行了界定。
近年来,预制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有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5165亿元,新增注册企业超过4000家,预制菜本身是一种工业化集中生产的产物,已经在呈几何倍数地提升餐饮行业的整体效率和规模。
不可否认,预制菜以其方便、快捷的食品形式,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然而,随着其快速发展,预制菜监管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前不久央视3·15晚会曝光的梅菜扣肉使用“糟心肉”的问题,也从侧面反映出预制菜食品安全的监管问题。加之此前,预制菜在很多地方被贴上了“不健康”“没营养”之类的标签,甚至引发了一种“反预制菜”的情绪,行业前景也变得不再明朗。
如此巨大体量的产业,相关监管也要“跟上趟”,不能任其“野蛮生长”,游走在监管难以触及的边缘。要知道,预制菜在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等环节中,都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因此,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预制菜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确保其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生产,严格把控原料质量,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就来得十分及时。值得关注的是,该通知提高了预制菜的门槛,比如规定“不允许添加防腐剂”。市场监管总局进一步解释称,预制菜虽经过工业化预制,但仍属于菜肴范畴,消费者在菜肴烹制过程中一般不添加防腐剂,规定预制菜中不添加防腐剂更加符合消费者期待。此外,预制菜通过冷冻、冷藏等贮存条件和杀菌后处理工艺,无使用防腐剂技术的必要性。预制菜在生产、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对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有较高要求,应当加强全链条食品安全风险管控,不同类别预制菜应严格符合相应的冷冻冷藏等条件要求,以保障食品安全。如此一来,抬高门槛,势必会让使用防腐剂制造劣质“料理包”的“小作坊”难以生存。
值得一提的是,该通知并非预制菜行业的最终指导和规范,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相关规范也将会不断优化完善。预制菜监管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政府、监管部门、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确保预制菜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邹通)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编辑 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