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给我推荐可能认识的人了”这一话题前不久还登上了热搜,由此引发对于社交APP熟人推荐机制的吐槽。记者近日对数款社交APP、购物APP测评发现,部分APP的关闭推荐功能形同虚设,这些平台除了推送可能认识的人,点赞过的内容、购买过的东西、观看过的直播等都可能因平台推送机制,让好友和其他人知道。(4月16日《法治日报》)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用户的信息资料、上网操作,都会形成网络轨迹,被平台采集下来,纳入大数据资源库,被用于营销推广、流量变现。因此,为了实现流量利益最大化,平台想尽办法开发各种可能性,极力挖掘流量资源潜力,熟人推荐只是其中一种机制。目前,一些APP会把“正在玩的游戏”“看过的直播”“我的商品可被推荐给朋友”等权限默认开启,将用户的日常网络轨迹,推荐给其他用户,形成“病毒传播”模式。
在网络用户红利消失之际,全力争夺存量用户资源,尽可能让用户发挥最大效用,促进营收增长,就成为各大平台的主要竞争目标。所以,不难理解,APP之所以热衷于“熟人推荐”机制,实则是想利用社交功能,通过用户实现引流,进而达到流量裂变、营销推广、业绩增长的目的。但是,此举也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平台带来不菲的商业利益,也容易造成滥用熟人推荐机制,引起用户的反感与抵触。
APP熟人推荐功能主要根据用户画像做朋友推荐。比如用户授权了访问通讯录,平台就会将读取到的信息与其他用户进行匹配,并将匹配成功的用户展示在“可能认识的人”列表中。如果绑定了第三方社交账号,平台则有可能通过这些账号获取更多的用户关系信息。可见,熟人推荐主要是开发用户的“朋友圈”,而这属于“私域”流量,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如果平台未经用户同意,擅自“越界”搞熟人推荐,就会涉嫌滥用大数据功能、侵犯个人隐私。
需要理解的是,用户的很多网络操作,反映了个人兴趣爱好,涉及到个人隐秘的领域,只愿意“独乐”,并不想“众乐”。比如,用户在购买一些隐私性较强的商品时,浏览一些个性化视频时,就不愿意让他人知晓,如果被平台推荐给其他用户,就会造成隐私泄露,带来很大的不便和烦恼。可见,很多用户不愿意“平台推荐我可能认识的人”,也有很多用户不愿意平台将自己的网络轨迹推荐给熟人,既是基于保护隐私的考虑,也是对平台滥用大数据的不满。
因此,平台需要遵守网络法规,遵循“最小化”原则,非必要不采集用户个人信息数据;在做营销推广时,也要恪守边界,不能滥用“熟人推荐”功能,平台应征求用户的许可,并设置用户“一键关闭”功能,将“熟人推荐”选择权交给用户,以免留下窥私“后窗”,才能更好维护用户的隐私权利。(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