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棒冰,一把蒲扇,只花块把钱,甚至几毛钱,就能马上拥有一段冰爽的快乐……这是多少人童年记忆中最夏天的场景。雪糕曾是大众化的消暑佳品,但不知何时开始,一些冷饮产品变得“刺手”了。
天价雪糕、名酒冰淇淋确实会引起一些消费者的好奇心,继而想尝一尝、试一试。也有人买来是作为“社交货币”拍照、发朋友圈用的。但尝过之后很可能会发现“不过如此”,又有多少消费者会真正为它们一次又一次埋单?
冷饮市场是充分竞争市场,只要合法合规、不玩噱头、确保品质,厂家卖多少钱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剥掉“雪糕刺客”的包装纸,除了和普通雪糕并无二致的口感,人们还影影绰绰看到过度营销、流量至上甚至资本炒作的逻辑在背后推波助澜。此前在市场上成为“网红”雪糕的某高价雪糕品牌,如今也陷入资不抵债的窘境,企业负责人甚至被限制高消费。这对炒作高价、靠刺痛普通消费者出圈的发展路径,颇具警示意义。
雪糕并不具备刚需属性,也不是解渴消暑的唯一选择。雪糕本就应是平价的快消品,任何没有品质背书的溢价终将会被消费者吐槽、反感、抛弃。最终赶走“刺客”的,正是人们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观念。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成熟,对健康、品质和口感的要求不断提高,只有质价比、性价比两者兼而有之的产品,才更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追捧,市场终究会回归理性。(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