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宣誓,不管什么时候,绝不给老师甩脸子,孩子玩耍磕碰了绝不生气,绝不在群里让老师喂水换衣服,不当熊父母,从我做起……”近日,山西一家幼儿园新生入学时家长“宣誓”的视频引发争议。针对此事件,当地教体局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调查相关情况。目前已对涉事幼儿园进行通报批评,园长停职处理。
该幼儿园负责人之前曾回应称,这只是家长会的一个流程,重点是希望与家长正向沟通。或许道出了这场特殊宣誓的缘由——此前发生过“反向沟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基本上才三四岁,都是家长手心里的宝,即使是擦破点皮、少喝口水的小事,家长也容易着急。让家长宣誓保证的背后,不难想象老师们或多或少受过“电话轰炸”、经历过“甩脸子”的事。
但笔者还是认为,该幼儿园的做法十分不妥。首先,“宣誓”作为一种郑重的承诺和声明,通常带有严肃感,营造不出缓和的沟通氛围,“无条件”“绝不”等宣誓词易将家长推到不受信任的地位,甚至会适得其反,引发新的猜疑和矛盾。
此外,这种无条件“宣誓”有意无意地传递了幼儿园逃避责任的态度,他们简单地想以这种方式对新生家长形成一定的约束,但同时也把家长的真实感受和合理关切一并堵住。家校关系失衡,平等沟通无法形成,合理表达受限制,谈何“正向沟通”?
此类学校逃避责任的事件并非个例。去年9月,四川南充一所幼儿园也曾在新学期家长会上组织家长“宣誓”:无条件配合老师。引发争议后,园方将“宣誓”视频删除,并表示相关“宣誓词”将不再使用。更不用说不少学校还设家长护学岗、让家长批改作业、假期各种打卡、点赞关注答题等等,给家长布置“作业”的事件层出不穷。这导致了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平等,给家长增加负担。
要知道,教育不是“生意”,更不是“交易”,这些学校潜意识里把家校关系扭曲了,异化成为生意场上的“甲方乙方”,说到底是违背了家校合作的初衷。
家校之间的关系何以如此“尴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家长和幼儿园的一致目标,然而本应该成为“盟友”的双方却总是矛盾不断,园方和家长都在互相质疑对方是否尽到对孩子的责任,归根到底,关键在于家长和幼儿园并未真正理解和践行“家园协同育人”的理念。
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明确表明,教育是家校双方的共同责任,健康的家校关系应该建立在互信、沟通和合作的基础上。幼儿园既然有“正向沟通”的初衷,就应该增多一些“共同努力”的心态,把家长视为教育工作的伙伴,而非对立者、一方对一方宣誓的服从者。因此,对家长多一些尊重,选择更恰当、更缓的沟通方式才是明智的选择。
比如,有的幼儿园每次开家长会都要一起读一遍“家园公约”:“我们一起爱孩子,帮助孩子;我们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无论意见统一还是分歧,我们都要不掩饰、彼此响应、相互鼓励”。比起无条件宣誓的“绝不”,“一起”“相互”才是“正向沟通”的更优注解。(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