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一开学,家长就迎来一项“大工程”——包书皮。不少家长吐槽,学校要求课本、作业本、练习册都要包书皮,甚至页角都要贴透明胶带。近日有媒体报道,大部分学校都建议给新书包书皮,书皮有大小不同的规格,每个年级又有相应的尺寸,有的老师还有特殊要求。不少家长跑了好几趟文具店,还没有准备齐。“折叠、裁剪、粘贴、压边……一不小心书皮中间留下气泡还需要返工”,像这样复杂的工序孩子很难完成,包书皮的任务最终都得包在家长身上。据报道,有的家长“挑灯夜战”,新学期给孩子包了40本书皮。这么多书皮,花钱不说,因为不同年级对尺寸大小等要求不同,还难以循环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包书皮这一“传统习俗”,本意是保护课本、延长使用寿命,同时也寄托了家长对孩子学业的期望与关爱。然而,当这一“习俗”被过度细化,甚至成为一项“技术活”时,其背后的问题便值得深思。
要知道,部分学校如果对包书皮有统一要求,势必会让家长们从多家文具店中寻找合适尺寸的书皮,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裁剪、粘贴等复杂工序。这种“精包装”的需求,无疑是对家长时间与精力的巨大消耗,也让孩子在无形中失去了参与学习的准备过程的机会。
回想80后的学生们上学时,包书皮也是新学期开学的“必备工作”,但多数学校对此并不强制,很多家长也是选择利用废旧挂历、报纸等,来给孩子的书本“穿新衣”。如今,随着社会发展,每到开学时间,书皮款式层出不穷,甚至各种代包书皮的业务都会生意火爆。包书皮已然少了以往的“仪式感”,只剩浓浓的商业味。
此外,从环保和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过度包装书皮的做法也值得商榷。书皮作为一种一次性消耗品,每年都需要大量购买和更换。而由于尺寸和要求的差异,这些书皮往往难以循环利用,最终只能成为垃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甚至加剧了环境压力。
对于包书皮这一习惯性做法,其对书本的保护作用毋庸置疑,也十分必要。但“过度包装”并不可取,学校方面也不应对此进行强制,应当尊重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权,包不包?以什么样的方式包?都应由学生和家长自行决定。为学生减负,不能只限于“课本内”,也包括课本“本身”。(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