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评论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吃喝  |  映像  |  周刊
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豹评·天下论 | 读懂“害怕接电话”背后的焦虑

2024-10-08 10:36:3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年来,“害怕接电话”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是不少年轻人对接电话产生了焦虑和抗拒心理。国内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害怕接电话”的讨论也异常火热,相关笔记多达十几万篇。许多人在听到手机铃声后,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有的会将来电号码复制到网络或支付平台查询身份,有的则选择等待对方自行挂断。

出现“电话焦虑”,其实正是当下信息过载与隐私焦虑双重夹击的结果。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巨大,而电话作为一种即时通讯方式,往往承载着不可预知的信息内容。对于许多人而言,未知即意味着压力,他们害怕电话那头传来的消息会打破现有的平静,或是带来不愿面对的挑战。同时,随着网络诈骗的频发,人们对电话的警惕性也随之提高,每一次铃声响起,都可能是一次对隐私和安全的考验。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是社交方式的变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害怕接电话”这一现象。在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软件的包围下,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间接方式交流,这种交流方式给予了人们更多的思考时间和表达空间,减少了面对面或即时语音交流可能带来的紧张感。因此,当电话这种更为直接、即时的沟通方式出现时,许多人会感到不适甚至抗拒。

对于“电话恐惧症”,也曾有专业分析。心理学上,一些学者通过“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一种心理学评估工具)发现,许多人在面对需要即时反应的社交情境时,会选择回避以减轻心理压力。社会认知理论也指出,文字交流允许人们精心编辑信息,塑造理想的自我形象。而电话沟通的即时性减少了这种控制感,增加了害怕说错话或表达不当的担忧。

出现“电话恐惧症”的原因是复杂的,解决这个问题要充分接受和理解这一现象,再从多个层面进行干预和引导。一方面,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网络诈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减少因担心被骗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个人也应积极调整心态,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咨询、社交训练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还有重要一点,就是应当倡导更加健康、多元的沟通方式,让人们在享受数字时代便利的同时,也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邹通)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