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评论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吃喝  |  映像  |  周刊
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豹评·天下论 | 知识不该被“码住”

2024-10-21 10:56:25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一本教材有46个付费二维码”,近日有媒体报道,华东政法大学宪法学教授童之伟发帖称,某出版社《宪法学》教材中设置了46个二维码收费点,每个3元共138元,扫码付费才能解锁新知识。涉事出版社回应表示,拓展阅读部分对新书用户免费,“二手书可能就绑定不了”。童之伟教授认为,合法取得的二手书不应限制使用。

在公众的普遍认知中,教材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其本质属性应当是公益性和普及性。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出版社开始尝试在教材中融入付费元素,试图通过二维码等形式向读者推销额外的付费内容。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材的呈现形式,但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知识获取门槛、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出版行业商业道德等方面的讨论。

学生购买教材的首要目的是学习,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的投资。然而,当教材中充斥着大量的付费二维码时,这种投资似乎变成了一种“不完全”的购买行为。读者在支付了教材本身的费用后,还需要额外支付费用才能解锁所谓的“新知识”。增加了读者的经济负担不说,还剥夺了他们作为消费者应享有的完整阅读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二手”用户而言,他们或许同样支付了合理的费用,尽管可能是二手价格。但由于出版社的技术限制,这些二手书用户可能无法享受到与新书用户同等的阅读体验。这种做法无疑是对二手书用户权益的一种侵害,也违背了市场公平交易的基本原则。

如今,新媒体时代对教材出版也提出了新要求,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也提出,组织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多种介质综合运用、表现力丰富的新形态教材。但加几个二维码就算创新?这值得商榷。并且更谈不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此外,过度的商业化也可能损害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声誉。当出版社将盈利目标凌驾于读者权益之上时,可能会失去读者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影响其长期发展。

当知识被人为地设置为付费内容时,那些经济条件较差或不愿意支付额外费用的读者可能会被排除在知识的大门之外。对于教材中设置付费二维码这种“吃相难看”的做法,应该保持谨慎和理性的态度。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教材出版行为的监管和规范。同时,出版社也应该自觉遵守商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确保教材的公益性和普及性不受商业利益的干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自由传播和普及,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邹通)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