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游客凌晨攀登云南大牯牛山观看日出,因夜间天气寒冷,有游客点燃草地上独立丛生未连成片的低矮灌丛生火取暖。现场核实受损植物总面积约165平方米。经林业专家现场确认,受损植物为金花小檗、粉紫杜鹃,属一般野生植物。已初步查明涉事游客石某某、李某等12人,其行为对大牯牛山植被造成破坏,带来森林火险隐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对涉事违法人员予以行政处罚,并要求限期进行植被恢复。
相关报道显示,大牯牛山原本不是旅游景区。近两年,由于那里日出云海的景观在社交平台走红,吸引了不少网友慕名前去“打卡”,大牯牛山也就成了网红“野生景点”。昆明市东川区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最近气温下降,夜里爬山看日出的游客很可能是为了御寒而在山上生火。
在信息传播发达的时代,一个网红“野生”景点火了,再平常不过。但是,景点可以火,安全和生态却不能“玩火”。要知道,野生景点的兴起往往伴随着监管的滞后。大牯牛山作为一处未经正式开发的野生景点,其基础设施、安全标识、救援体系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短板。游客在夜间攀登时,缺乏必要的照明和指引,加之气温骤降,极易引发安全隐患。而此次点火取暖事件,更是凸显了游客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反思,从涉事游客的举动来看,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确实有待提高。在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游客应当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然而此次事件中,部分游客在面临寒冷天气时,选择了简单粗暴的点火取暖方式,完全忽视了可能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火灾风险。因此,社交媒体在推动景点走红的同时,也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平台应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审核和引导,避免过度渲染和夸大野生景点的魅力,从而引发不必要的旅游热潮和安全风险。同时,平台还应当通过发布旅游安全提示、环保倡议等方式,引导游客理性出游、文明旅游。
当地相关部门已经对涉事游客进行了行政处罚,并要求其限期进行植被恢复。这一举措无疑是对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也是对环境保护的有力维护。不过,对于此次事件的探讨并不能就此终止。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避免未来有新的“网红野生景点”重蹈覆辙。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野生景点的监管和规划。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知名度和游客流量的野生景点,应尽快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和规划方案,完善基础设施和安全体系,确保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到野生景点的保护和管理中来。景区周边的居民、环保组织、志愿者等可以共同参与到景区的维护、救援和宣传工作中来,共同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