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豹评·天下论 | “刷脸”时代无需“面面俱到”

2024-12-12 09:32:0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面对公共场所过度使用甚至滥用人脸识别技术,上海近日开展消费领域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加快整治步伐,朝着公共场所“不刷脸为原则、刷脸为例外”的目标持续攻坚。

“刷脸”解锁、“刷脸”支付、“刷脸”进小区、“刷脸”入景区……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引发许多担忧:处处刷脸真有必要吗?是否存在过度采集信息?这些隐私数据会流向哪里?怎样防范信息泄露?

类似疑虑并非杞人忧天,有关人脸识别的争议屡有耳闻——一些物业要求业主只能刷脸才能进小区;学校采取姿态评估、表情识别、人脸识别技术,对学生上课情况进行监控;有游泳馆更衣柜也用上人脸识别;人脸信息甚至曾在网上被公开兜售,5000多张人脸的信息,打包只要10元……

作为生物识别信息,人脸具有唯一性,一般情况下无法更改,这与手机号码、密码等信息泄露不同,对信息采集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更严格要求。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

现实中,囿于时间、精力,很多人即使人脸信息被滥用了,也不会去较真,但监管环节不能因此放松。笔者认为,面部识别技术的普及必须与隐私保护的强化同步进行。

目前,在法律层面上,有关部门已对此类技术进行监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只有在满足为了维护公共安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了显著提示标识等三个条件的情形下,才可以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采集人脸信息、行踪轨迹信息等个人信息,并且要严格限制取得的个人信息的用途,即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

另外,从技术层面来看,增强数据安全性和提高技术精准度是减少隐私风险的关键。技术开发者和应用商需要在产品设计初期就将隐私保护纳入考虑,实行更严格的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机制。

同时,公众教育同样重要。消费者应更加明确地了解自己的隐私权,知晓自己的面部信息如何被使用,并在必要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权益。

政府、企业和公众需共同努力,确保这项便捷的技术不会成为侵犯隐私的工具。只有这样,科技的进步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类,而不是成为一种威胁。可以看到,上海市此次专项行动还通过普法培训、发布人脸识别领域的案例解析等方式,帮助企业理解法律要求。这既保障了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也用法治的营商环境护航企业健康发展,为人脸识别技术的合法应用探索留下了必要空间。

坚持科技向善,才能趋利避害。非必要不“刷脸”,当成为普遍共识。一窝蜂而上的“刷脸”,该踩踩刹车了。(赵亮)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