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发布《2025年事业引才博士公开引进公告》,公告中的岗位计划表提到,年龄要求为28周岁及以下,优秀的可放宽至30周岁及以下。此事引发广泛讨论。
不少网友认为,28岁的年龄限制似乎过于苛刻。一般来说,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年龄在22岁左右,在经历硕士2—3年、博士4—6年的学习后,顺利毕业的年龄大概在28岁—31岁。要求引进博士在28周岁以下,也就意味着应聘者需要在各个求学阶段“无缝衔接”,一旦在某个时间节点上稍有耽误或转换赛道,便很可能错过年龄红线。
要知道,博士阶段的教育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导致毕业延期的原因也有很多,既包括研究过程需推倒重来、实验结果不及预期、达到毕业要求的发文标准难度持续上升等客观因素,也有导生沟通不顺利、跨学科报考学生不能顺利适应等主观原因。更何况,近几年博士生延毕率居高不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永章就曾透露,该院直博生平均在读5.5年、延期的博士生超过半数,可见能如期毕业的已是佼佼者。这种根据年龄“一刀切”的招聘方式,不仅涉嫌构成年龄歧视,也很可能让用人单位因“年龄执念”错失合适的优秀人才。
其实,随着人才成长路径的多元化发展,年轻人没有按照“本科—硕士—博士”等既有路径求学,早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比如,不少人会在硕士毕业后进入职场,工作多年后,对某个学术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再去选择读博深造。还有人在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不着急确定人生方向,而是用“间隔年”的形式去旅游、去创业,然后锚定未来努力的目标。很多时候,年轻人并非一开始就明确方向,也并不总能顺利达成目标,多重尝试、经历波折的过程,本身也是不断理清思路、认识自我的过程。这种不符合固有“社会时钟”的做法,应该被社会理解和包容。
其次,追求人才队伍年轻化无可厚非,但“卡人”的标准得搞对地方。当地发布的公告显示,此次招聘笔试部分的考核方式为“撰写调研报告”,而招聘部门看上去却未经任何调研,以至于对人才发展的规律一无所知,随意地设下如此严苛的年龄门槛。这不禁让人想问,当地对研究生的学习节奏到底有没有基础的了解?就算真的招到了符合要求的人才,又如何让人相信他们能做好管理,让高层次人才在岗位上发挥所长?
我国高校目前有博士研究生61.2万人,随着博士生逐年扩招,数量还有上涨趋势。如今,越来越多省市将公务员考试年龄从35岁放宽至40岁,有的还明确提出“博士研究生年龄放宽到45岁”,就不失为一种进步。对用人单位而言,引进人才时,最应当关注“才能”二字。以28岁等严苛标准“卡”年龄,恐怕只会本末倒置,“卡”走更多优秀人才。(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