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现今“要是不给钱,等着被封号”——有人竟跑到网络平台收起“保护费”。近日有媒体报道,多个短视频平台冒出“封号圈”,圈子里的人通过恶意举报封禁他人账号。据报道,“封号圈”的恶意举报方式不少。或是“移花接木”,抓取与对方的聊天记录,用代码将聊天记录篡改为色情、暴力、诈骗等违规内容;或是“无中生有”,通过P图伪造违规聊天记录,或寻找用户主页、视频内容、评论区的漏洞进行举报。这帮人熟知平台举报规则,通过凭空捏造违规内容给用户“扣帽子”,以达到“炸号”的目的。他们把网络平台的举报功能当成敲诈勒索的工具,目的就是以卑劣的手段威胁用户拿钱“保平安”。
谁能想到,原本网络平台建立的自动化审核机制,本是维护网络秩序的科技之盾,却沦为黑产分子手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举报机制的技术性漏洞如同潘多拉魔盒,让恶意举报者得以通过篡改聊天记录、伪造违规证据等,将正常账号拖入封禁深渊。某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日均处理的500万条举报中,超过三成存在恶意举报嫌疑,这种系统性漏洞正演化成新型网络犯罪温床。
相关报道揭秘的内容更是令人脊背发凉,敲诈产业链的成熟程度令人震惊。从代码编写到证据伪造,从话术培训到洗钱渠道,每个环节都展现出专业化分工。暗网市场上,“定制化举报套餐”明码标价,包含从初级P图到深度伪造的阶梯式服务。这种将技术创新异化为作恶工具的现象,暴露出技术伦理建设的严重滞后。
要知道,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账号封禁无异于“数字死刑”。有报道就称,某博主经历48小时封号后,粉丝量暴跌40%,直接经济损失超5万元。在这种威胁之下,不少创作者无奈被迫接受“保护费”勒索,形成“破财消灾”的畸形生态。曾有调查显示,遭遇封号勒索的创作者中,62%选择私下解决而非官方申诉。
如今,即便知道此种敲诈手段,但仍面临技术性难题,平台治理陷入“魔高一丈”的困局。虽然各大平台陆续引入申诉复核机制,但面对海量举报信息,人工审核效率难以匹配机器审核速度。
难管,并不代表不管,面对“封号圈”这一网络敲诈的新变种,更为先进和具备针对性的人工智能算法亟待出炉,尽量对举报内容进行自动识别和筛选,以减少恶意举报的发生。同时,平台还应建立完善的用户反馈机制,鼓励用户积极举报恶意举报行为,并对举报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和保护。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网络敲诈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涉嫌敲诈勒索的不法分子,应依法予以严惩,以儆效尤。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加强与网络平台的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的安全防线。通过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方式,形成对网络敲诈行为的强大震慑力。(邹通)
《山东商报》社主办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历山路157号天鹅大厦 联系电话:0531-88197600 邮编:251000
速豹新闻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subao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7018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