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中小学“体育八条”成为新学期伊始家长热议的话题。在这个由北京市教委与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体育八条”)中,提出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赛”、科学精准提升学生体质等八条举措。
从相关报道来看,“体育八条”的出台,是对当前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积极回应。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体育教育往往被边缘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被严重挤压。要知道,身体健康才是未来发展的“本钱”,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谈何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因此,“体育八条”的发布,无疑是对这一现状的有力矫正。它强调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这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健康的负责,更是对他们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
从“体育选项走班制”“杜绝说教课”“杜绝阴阳课表”“班级联赛常态化”这些内容来看,“体育八条”可谓直击痛点。长期以来,体育课往往容易陷入“形式化”的误区,过分强调“说教”,追求理论内容,却忽视了“玩”。所谓“玩”,就是让学生在玩乐之中对体育产生兴趣,这样既锻炼身体,也能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正向影响。
良好的政策出台,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但也不能忽视一点,那便是政策落地通常会遭遇现实困境。例如曾有报道称,北京某中学面临专业体育教师缺口,不得不让语文老师兼职带操;某名校因场地限制,轮滑课只能在走廊进行。这些矛盾暴露出改革需要配套支持的迫切性。但挑战本身即是进步契机,一些好的做法也因此被开发出来,例如通过共享体育师资、错峰使用场馆的创新,为资源瓶颈提供了破题思路。
此外,更深层的观念冲突也是“一座大山”。当某重点初中尝试“每天一节体育课”时,部分家长担忧影响升学率。这种焦虑折射出功利主义教育观的顽固性,这很无奈,也是现实,是当下教育环境极难解决的问题。不过,一些努力扭转根深蒂固观念的操作,也值得点赞。如某学校开展的“家长运动课堂”,让父母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体育的育人价值。当社会逐渐认识到,健康的身体才是人生最持久的竞争力,改革才能获得深层动力。
可以肯定,“体育八条”的发布和实施,是北京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一次重要改革和创新,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它也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未来,期待看到更多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尽情挥洒汗水、享受运动的快乐。也期待看到更多的学校在体育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