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一段“游客称遭强制购物,大巴雪天停无人区”的视频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针对此事,当地相关部门发布情况通报,此后一知名导游发布视频,指责涉事旅行社“卸磨杀驴”,“从线路设计、游客招揽到导游雇佣,旅行社全程主导服务链条,却在纠纷中将责任全盘推给导游”。目前,旅行社质疑该博主借此事件炒作,并以名誉侵权为由起诉,上述视频也遭平台下架。
一直以来,低价团、强制购物等问题早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困扰旅游行业多年的顽疾。一些旅行社为了吸引游客,往往以低价为诱饵,但在行程中却通过强制购物等手段来弥补损失,严重损害了游客的合法权益。
从相关报道和分析中不难看出,此次事件发生,是将旅游市场乱象的一次放大。当“零负团费”模式成为行业潜规则,旅行社通过转嫁经营风险给导游,导游再将压力传导至游客,形成完美的责任转移链条。相关事件不过是这条利益绞索自然收紧的结果,在游客人均团费不足千元的旅游路线中,旅行社需要支付车辆、酒店、门票等刚性成本,导游需要赚取人头费、购物提成维系生计,游客则期待用白菜价享受帝王级服务。这种建立在沙滩上的商业模式,注定会因任何环节的失衡而崩塌。
在打击旅游乱象的过程中,确实不能忽视旅行社与导游之间的责任划分问题。在此次事件中,涉事旅行社试图将责任全部推给导游,这种做法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因此,当出现问题时,旅行社不能简单地推卸责任,而应该积极承担责任,与导游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健康、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
与此同时,监管的力度也应当加大。从平台默许“不合理低价游”产品上架,到社交平台纵容虚假旅游攻略传播,再到支付平台为违规旅行社提供便捷的金融通道,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乱象已演变为平台经济的寄生性问题。如果监管未能触及强制购物背后的商业模式顽疾,也未深究旅行社与导游间的灰色契约,“治标不治本”的情况就会继续上演。
让旅游市场健康发展,去除顽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应当建立旅游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通过行业协会制定不同线路的成本指导价,强制平台下架明显违背市场规律的低价产品。同时,需要重构导游职业体系,推动旅行社与导游建立规范劳动关系,将导游服务费明码标价纳入旅游合同。此外,还应构建全链条追溯系统,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旅游消费的透明化,让每个环节的利润分配暴露在阳光之下。(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