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豹评·天下论 |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2025-02-25 11:10:2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00后”女孩马雅先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拿到本科学位,后在剑桥大学拿到硕士学位。2024年2月,她放弃生物医药企业的工作,入职上海动物园,成为一名饲养员。当她的故事传开,有网友评论“动物园是事业单位编制,妥妥铁饭碗”,也有人说名校生当饲养员是“大材小用”。

一些人出于刻板印象,认为饲养野生动物与养鸡、养鸭没啥区别。从国内动物园实际来看,一些饲养员的学历确实并不出众,他们往往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依靠老师傅的“传帮带”,在有关专家指导下开展饲养工作。然而,名校生当饲养员当真“大材小用”吗?

答案是否定的。与早已人工驯化的家禽、家畜相比,饲养野生动物的技术要求复杂得多。动物园并非野生动物的原始生存环境,在人工环境下如何保障动物的健康与安全,做好“动物丰容”,本身就是一门专业学问。而且不同动物习性各异,饲养要求也千差万别,这就要求饲养员建立起完备的知识体系,不能仅依赖经验。

马雅的选择之所以在舆论场掀起波澜,其实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将高学历等同于“人上人”身份,进而要求其兑换“体面职业”。从其教育背景来看,马雅本科攻读生物科学专业,硕士阶段学习兽医科学专业,去动物园工作可谓专业对口。更重要的是,她自幼就爱逛动物园,对接触动物、保护动物兴趣浓厚,能将兴趣与事业紧密融合,这样的工作哪里不好?

实际上,名校毕业生投身动物园饲养岗位,不仅不是“大材小用”,反而能在实践中积累大量一线知识,进而反哺理论。马雅曾表示:“我学的大多是理论知识,很多时候发现自己的建议在实际中可能行不通,人也很难预测动物的反应,所以还是要多尝试、多探索。”

至于网友对“事业编”的过度解读,则暴露了代际价值观的鸿沟。老一辈将编制视为安全感的终极载体,马雅们却更在意“亲眼看到工作效果”。这种转变背后,是当下年轻人对意义感的极致追寻:他们拒绝将人生压缩为职称晋升的单调曲线,转而渴望在喂养猞猁时感受生命的对视,在训练塔尔羊时理解野性的尊严。

我们在赞美马雅的选择时,也需清醒认识到,不是所有理想主义都能找到落地的支点。当一线城市动物园能吸引剑桥硕士,偏远地区动物保护站却常年面临人才荒;当“与动物对话”被包装成诗与远方,更多基层岗位仍在为社保缺失、薪酬倒挂所困。教育的价值,不应只是成全少数人的精神乌托邦,而需推动整个职业生态的公平进化。

猞猁不懂剑桥文凭的价值,但会在马雅靠近时投来好奇的目光。这种跨越物种的信任,或许正是教育最本真的答案:当我们放下“大用”“小用”的执念,学会在具体生命中确认知识的温度,每一份学历都将找到独一无二的归途。“剑桥生当动物饲养员”理应获得多一点的掌声。(赵亮)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