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豹评·天下论 |养老机器人,何时走进家门?

2025-03-25 09:56:0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今年以来的这波人形机器人浪潮中,养老机器人的一举一动格外引人注目。辅助老人上下楼、随时提醒老人吃药吃饭、识别人类表情做出相应回应……社交平台上,养老机器人相关视频纷纷刷屏,不断打开人们对“智能养老”的新想象。“买机器人养老”,也成为评论区呼声高的留言。

呼声来源于强烈的现实需求。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根据《中国养老服务蓝皮书(2012—2021)》,预计2030年我国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口将达1亿人。

日益沉重的养老负担,尤其是较突出的长期照护难题,对传统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模式提出巨大挑战。同时,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目前仍面临服务水平不高、人才缺乏等痛点问题。诸多因素叠加,让社会上的“养老焦虑”逐渐凸显。养老机器人的出现,则为尽快打破这些困局带来希望。

民生所需,也是市场风口。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文明确人形机器人2025年批量生产的目标,多地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技术研发;近期,中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发布,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在今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的信号。

在上海、深圳等地,一些企业深耕已久。比如今年春节期间,泰山景区出现的登山助力外骨骼机器人就来自深圳,它融合了先进传感网络及动力控制系统,可敏锐捕获人体行走的微动作,跟随人体运动提供用户自如掌控的同步助力。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争相涌入,一些外骨骼机器人、“管家”式陪伴机器人纷纷涌现,拉满了各方对养老机器人大规模量产的期待。

当然,要从扭秧歌、前空翻等舞台表演领域,跨界到养老、康养领域,摆在人形机器人面前的难题并不少。分析认为,当前养老机器人仍需跨过几大门槛。

首先是技术门槛,目前机器人主要是简单重复类劳动,而在复杂场景下的自主决策、环境感知、人机自然交互、情感理解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其次是推广门槛,相对于其他智能陪护产品,人形机器人目前还是一个“奢侈品”,只有把价格“打下来”,才能真正把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变现”。

还需注意,为了获得便捷的老年生活,势必要将大量个人情况放到网上。若数据隐私遭滥用,温情可能变为枷锁;过度依赖机器,人际关系可能逐渐疏离。

《礼记》有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机器人养老,非以机器代人,而是以科技护人。现在完全可以憧憬不久的将来:健康数据实时上传,家人医护远程联动,独居亦非孤岛;家务机器人端汤倒水,助行设备稳托步履,衰老不再是自由的枷锁;脑机接口刷新生活体验,高品质生活触手可及……期待多方合力之下,养老机器人能早日“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幸福晚年”“智慧晚年”的美好图景照进现实。(赵亮)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