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明确提出的禁止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此番新国标之所以受到关注,原因无非就是近年来“零添加”“无防腐剂”“不添加蔗糖”等宣传语充斥于食品包装,成为企业吸引消费者的“黄金标签”。然而,这一概念的滥用却隐藏着诸多误导性。例如,某品牌“零添加”酱油的配料表中赫然列有白砂糖,而另一款“不添加蔗糖”的果汁饮料实则含有大量果糖,消费者误以为“零添加”等同于“纯天然”,却忽视了食品原料本身可能含有的成分或替代添加剂的真实情况。
众所周知,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能够延长食品保质期、改善食品口感、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等。然而,部分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存在误解,认为“零添加”就等于更健康、更安全。事实上,食品添加剂在合法、合理使用的情况下是安全的,且对食品品质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此番禁用“零添加”等用语,能够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避免盲目追求“零添加”而忽视了食品的真实属性。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应更加关注食品的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信息,而不是被一些模糊的宣传用语所左右。
与此同时,食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规范的市场环境和科学的消费观念。禁用“零添加”等用语,能够促使企业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推动行业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同时,这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透明、可信的食品信息,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信任。此外,也有专业分析指出,新标准还强化了定量标示要求,规定食品名称中提及的配料或成分需要在食品标签上标示添加量或含量。这一规定能够进一步提高食品信息的透明度,使消费者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食品的真实情况,从而做出更加科学、理性的消费选择。
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各界长期关注的问题,毕竟,吃到肚子里的东西,直接关乎身体健康,马虎不得。每年的“3·15”期间,总有各种各样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被曝光,这无疑更增添了消费者的不信任。失信或许一时得利,但要想重塑诚信形象,却难上百倍。此番新国标的实施,既是监管的“亮剑”,也是产业的“涅槃”。唯有让科学回归本质,让信息自由流动,方能构建起消费者与食品生产者之间的持久信任,最终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安全守护。(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