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沈阳一职业技术学校60多个学生4月底集体网购衣服,参加完运动会后再集体以“质量问题”为名退货退款,导致其服装链接被封三个月。有学生退货时表示“是老师强制让买的,老师让退的”,“校方回应学生组团狂退60多件裙子”一度冲上热搜。相关报道称,涉事学校日前已就此事道歉,并承诺回收服装、承担相关费用,双方目前已达成和解。
学生们看似利用了“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规则,但实际上这种行为已经超出了规则的合理使用范围,更像是一种恶意退货的行为。在运动会上穿着崭新衣裙的集体合影,转眼变成电商平台投诉页面里密密麻麻的退货申请。这场精心策划的“服饰租赁”,暴露出对契约精神的践踏,是既要享受新衣带来的体面,又不愿承担相应的消费责任。
更值得警惕的是,有学生表示是老师强制让买的,老师让退的。如果这一情况属实,那么涉事教师在此事件中扮演着退货闹剧的“总导演”。当“传道授业解惑”的讲台沦为投机取巧的教唆场所,职业教育的价值坐标已然发生严重偏移。这种言传身教的“反面教材”,比任何理论说教都更具破坏力。
这一事件无疑对商家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店铺链接被封三个月,意味着商家在这段时间内无法正常经营,不仅损失了这笔订单的收入,还可能影响到店铺的声誉和未来的销售。同时,这一事件也损害了学生自身的形象和信誉。他们的行为被曝光后,可能会在社会上留下不诚信的标签,对未来个人的发展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此外,事件还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学校出现这样的事件,让人对其教育质量和管理能力产生质疑。
通过此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电商平台应进一步完善规则和审核机制,加强对“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则的监管,防止类似恶意退货行为的发生。对于短时间内大量异常退货的情况,平台应进行更细致的审查,避免商家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还有些专业建议十分可取,如通过大数据构建用户信用画像,对异常消费行为实施分级管控;建立恶意退货黑名单共享机制,让失信者在数字世界寸步难行。只有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惩戒网络,才能构筑健康的网络消费生态。
这场退货风波引人深思,当下,在技术赋能的快车道上狂奔,更需要系紧道德的“安全带”。学校唯有坚守“做事先做人”的育人底线,才能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合格建设者。期待通过此事,各方能够吸取教训,加强诚信建设,完善规则制度,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共同营造一个诚信、健康的消费环境和社会氛围。(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