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同事间社交依靠轮流请奶茶我该怎么办”的话题冲上热搜,随后相关话题“办公室轮流请奶茶让人窒息”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第一,引发网友热议。
职场社交一直是当前年轻人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几年兴起的“奶茶社交”也在网络上不断引发讨论。许多职场年轻人都对是否需要参与办公室“奶茶社交”,或者说能否不参与办公室“奶茶社交”感到纠结无措。一项针对职场人社交情况的调查显示,73%的参与者坦言“不请就是不合群”。
“奶茶社交”本意是以一种更贴近当代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形式拉近彼此距离,营造和谐的办公室氛围。但“奶茶社交”的强制化、“KPI化”,使得原本轻松的“社交技巧”变了味道。
一方面,频繁的奶茶社交在你来我往的过程中,无形间给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带来经济压力。以什么样的频率进行“奶茶社交”、请客时该选择哪个奶茶品牌等问题,都困扰着这些职场年轻人。
另一方面,“奶茶社交”不可避免地导致办公室社交出现“小团体化”现象。不适应或不愿加入“奶茶社交”的人,会无形中被排挤在小团体之外。办公室被迫成为社交场所,在很大程度上也给这些职场年轻人造成了精神压力。
从网友的跟帖留言可以看出,大多数网友都对所谓的“奶茶社交”感到不满与反感。办公室作为工作场所,应当以工作能力与办公效率为先。为了显得“合群”而被迫参与无意义的社交活动,只能维系表面关系,并非促进同事关系长期友好发展的有效途径。
道德绑架式社交不可取,“奶茶社交”更不应成为困扰职场年轻人的烦恼。
要打破这一困局,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企业应当承担起引导健康职场文化的责任,警惕“软性强迫”对员工权益的侵害。可以通过明确反对非自愿消费,倡导更健康、多元的团建方式,如户外运动、知识分享会等,来重塑平等尊重的职场氛围,让员工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增进彼此了解与合作。
作为职场个体,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职场认同应建立在专业能力与协作精神之上,而非奶茶账单的厚度。当职场人能够勇敢地对不合理的“奶茶社交KPI”说“不”,才有可能让职场关系回归本质。
毕竟,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团队,绝不该依赖糖分和咖啡因来维系,而应靠成员间的互信与共赢。只有打破消费主义的枷锁,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职场环境。(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