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直播间购物凭借其便捷性和互动性,迅速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当下的直播间购物环境却并非一片净土,诸多问题正严重损害着消费者的利益以及行业的健康发展。“家人们!今天这款产品全网最低价,错过再等一年!”直播间里,主播声嘶力竭的呐喊,构成互联网时代最魔幻的消费图景。当“家人”二字沦为收割流量的密码,当“福利”变成精心设计的陷阱,各种涉直播带货的违法违规行为花样繁多,“套路太深、防不胜防”让“家人”很受伤。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接收直播带货投诉举报40.2万件,同比增长19.3%。为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整治直播电商领域乱象势在必行。
直播带货本应是技术赋能商业的典范,却因部分从业者的贪婪异化为“数字围猎场”。某些主播娴熟运用心理操控术:用“限量秒杀”制造稀缺焦虑,以“家文化”构建情感绑架,借“全网比价”营造认知茧房。还有部分直播间为了营造“物美价廉”的假象,不惜售假贩劣,消费者满怀期待地收到商品,却发现与宣传严重不符,从质量低劣的衣物到假冒伪劣的电子产品,种种问题令人头疼。更有一些不良商家和主播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顶着“神医”名号售卖“神药”,夸大产品功效,将直播间变成了“坑老间”。
乱象背后,是平台算法与人性弱点的合谋。推荐机制对争议内容的选择性倾斜,沉浸式购物体验削弱理性判断,使“激情下单”成为新常态;售后机制的形同虚设,则让维权变成消费者一个人的战争。面对直播间购物乱象,整治行动迫在眉睫。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直播购物行业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与义务。对于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售假贩劣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严惩,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直播平台也应承担起相应的主体责任,加强对主播的资质审核与管理,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对违规主播及时处罚并公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毕竟,当屏幕里的“家人”开始算计消费者的钱包时,消费者需要比演技更真实的制度防护。只有重拳整治直播间购物乱象,让直播间购物回归健康、诚信、有序的发展轨道,让消费者能够放心购物,才能推动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