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赵亮
最近刷手机,总能看到一个2001年小伙子频繁改名字的新闻。不少人大概都看到过,但有多少人能搞清楚这个小伙现在叫什么?
笔者梳理了一番,终于搞清楚了——这位小伙一开始叫朱云飞,从2024年5月开始,先后改名为“朱雀玄武”“朱雀玄武敕令”,后申请随母姓改名为“周天紫薇大帝”,未获批准,4月27日再申请改48字新名,当地公安明确表示户口簿上无法容纳这么多字,又没通过。最新报道是,“朱雀玄武敕令”发帖称已经成功改名为“周乔治华盛顿”。而媒体从郴州市公安局获悉,其新名字“周乔治华盛顿”并未通过审核。
诚然,从法律角度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不损害他人权益,法律便予以尊重。
但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看,这种个人的自由必须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行使。改名成瘾的行为显然已经超出合理的范围,给公共服务体系带来额外的负担与混乱。比如在户籍管理、教育、医疗、金融等诸多领域,个人的姓名信息是核心数据之一。一旦更改,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核实、修改,还可能导致信息错漏,给后续的服务工作埋下隐患。
此外,频繁改名还可能对社会秩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姓名的稳定性是社会交往的基础之一。一个频繁更改姓名的人,可能会让他人产生不信任感,怀疑其身份的真实性与稳定性。
除了关于频繁改名这件事本身的讨论,其实还有个更值得思考的话题:媒体如何避免沦为炒作工具?
频繁改名,是有新闻性的。讨论申请改名“周天紫薇大帝”被拒是否妨碍了公民更改姓名自由,改名字该不该有次数、字数限制,如何防止姓名权、行政资源被滥用等,都有一定公共价值。
但小伙申请一次报道一次,连篇累牍描绘其每次改名的心路历程,猎奇压倒了新闻价值判断,过度聚焦个人也淡化了公共色彩。
在之前的“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中,面对自媒体编造的剧本,有媒体跟风转发,沦为炒作工具,有媒体核实真相,提升了自身公信力。可见,面对新闻性存在争议的选题时,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准的高低,影响着读者观感的好坏。
反向思考一下,假设我们是企业或个人,该如何借助媒体的力量进行炒作、博取关注?网络上有不少“教学帖”,其中一个就提到“争议式勾引”炒作技巧,即“在法律的空白、道德的边缘,形似徘徊,引发争论,从人的道德观念和法律空白之处做文章”“越是有争议(甚至是负面)的新闻报道传播面越广”。当哗众取宠者一而再、再而三尝到甜头,发现流量密码,会不会变本加厉?类似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反炒作水平。
注意力时代,博眼球的需求越汹涌,媒体反炒作的水平也应越高,这也是时代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