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亮
整治共享单车小广告是一场需要各方协同联手的“持久战”。企业可通过在车身使用防黏贴涂层、采用镂空设计的车筐等方式,尽量减少广告可粘贴面积。相关部门要顺藤摸瓜摸清并加大对背后利益团伙的处罚力度,斩断其灰色产业链。此外,还要畅通投诉举报通道,引导全民参与监督、治理,让这些小广告无法落地、无处容身。
作为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的重要交通工具,共享单车每天迎来送往,某种程度上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一个窗口。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城市街头的共享单车已经成为小广告“牛皮癣”的新“宿主”。驾照销分、住房公积金提取、代开发票……“行走的尴尬”,遍布街头。
相较于以往位置相对固定的“城市牛皮癣”,附着在共享单车上的小广告呈现出隐蔽性更强、流动性更大的新特点。比如,共享单车数量多、分布广,张贴小广告的人往往“来无影去无踪”,给执法部门现场取证提高了难度。另外,附着在单车上的广告,有些贴纸黏性强、难铲除,甚至有的从此前纸质版“升级”成盖戳与喷涂式,大大增加了企业清理成本。
在此背景下,无论是企业还是监管部门,都难以及时锁定具体作案主体,遑论进行针对性治理。换言之,治理效率与违法成本的严重失衡,让这些“牛皮癣”有了反复滋生的土壤。然而,即便各方面临相当程度的治理难度,对此也不能放任不管。毕竟,且不说这些小广告对市容市貌、公众单车使用体验等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其涉及内容多为法律法规所不容,有的甚至有引导违法犯罪的潜在风险。
从现实来看,共享单车小广告点多面广的特性,决定了整治小广告是一场需要各方协同联手的“持久战”。针对车身广告清理难、易残留的问题,企业可以通过在车身使用防黏贴涂层、采用镂空设计的车筐、增加车筐底盘内塑料网格等方式,尽量减少广告可粘贴面积。
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相关部门也不妨采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治理。比如,安徽省蚌埠市搭建了共享单车智慧化监管平台,将4家运营企业的1.9万余辆共享电单车和1.4万余辆共享单车全部接入,对车辆投放、停放、运维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
相关部门要统筹协调、加强监管,顺藤摸瓜摸清并加大对背后利益团伙的处罚力度,斩断共享单车小广告的灰色产业链。以单车上的非法“二维码”为例,相关部门可以与网络监察部门、二维码运营商等单位协调,切断不良信息传播链,或是对违法贴小广告的本地号码直接停机,对屡教不改的张贴人从重处罚。在法治层面,可将非法小广告纳入征信系统,通过行业禁入、冻结数字支付账户等精准惩戒提高违法“痛感”。
此外,还要畅通投诉举报通道,通过奖励举报、清理小广告等方式,引导全民参与监督、治理,让这些小广告无法落地、无处容身。多一双眼睛参与监督,多一份力量参与管理,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出行环境。
总而言之,强化共享单车小广告泛滥的源头治理,提升治理力度和效率,还市民一辆“干净”的共享出行工具,这也是守护公共空间文明防线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