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赵亮
有媒体调查发现,隐私泄露已成外卖快递行业的顽疾,外卖快递人员偷拍用户家庭环境、快递面单信息在黑市流通等问题近年来频频被曝光。
前段时间,贵州省龙里县某快递公司装车员在利益驱使下偷拍快递面单,将数千条隐私信息上传至网盘交易;陕西的王女士注意到有人专门收集丢弃的快递包装以获取用户信息,部分配送APP在虚拟号码通话时自动关联真实号码、短信通道未加密等问题,用户隐私在配送环节“裸奔”。这些乱象不仅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更让人们对外卖快递行业产生信任危机。
外卖员、快递员何以能搞到“客户信息”?表面上,外卖快递行业已经普遍采取隐私保护措施,如虚拟号码、数据脱敏、隐私面单等。但这些防护措施在实际操作中漏洞百出。
部分平台骑手或快递员在端口页面可以看到用户的真实手机号码,即使有些平台打电话显示虚拟加密号码,但是反复拨号后有些会显示真实号码,而短信可以直接发送至用户真实号码上。配送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超出配送必要范围的信息,而平台对配送员的信息访问权限管理不足,未能有效阻止信息泄露风险。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已实施三年有余,为何技术防护屡屡败给人为漏洞?究其根源,是利益驱动下的责任虚化与监管滞后共同造成的结果。部分平台为了降低成本,在技术部署上“偷工减料”;部分配送员为了获利倒卖用户信息,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犯罪模式,暴露出行业内部监管的严重缺位。
从案件中可以看出,外卖员、快递员所获取的客户信息在黑市中流通,最终可能流向各种不法分子手中。这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诈骗、骚扰电话等违法犯罪活动,给客户带来极大的困扰和损失。
要根治这一顽疾,需多方共同努力。技术层面,平台应全面应用虚拟号码、动态加密、区块链存证等先进技术,确保用户信息在全流程中的安全性;企业管理层面,建立健全骑手信用档案,将隐私侵权行为纳入黑名单制度,加强对配送员的管理和约束;制度层面,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黑灰产的打击力度,完善上下游协同治理机制,不仅严惩信息倒卖者,更要深挖买家,斩断整个犯罪链条,同时推动法律法规与时俱进,填补监管空白。
数字文明的进步不应以牺牲个人隐私为代价。外卖快递行业的隐私保护,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问题。只有通过技术革新筑牢防线、制度完善强化约束、公众觉醒形成合力,才能让隐私加密承诺从“空头支票”变为“刚性保障”,守护数字时代的个人尊严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