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充电宝变“充电爆” 不该让消费者买单

2025-07-02 10:03:2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赵亮

 

当很多人像往常一样带着充电宝赶到机场,却发现被“禁飞”了——一场由200万台问题充电宝掀起的行业治理风暴正席卷全国。今年以来,围绕问题充电宝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强,从高校禁用某头部品牌充电宝,到民航局紧急通知,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一夕之间,大众日常出行必备的充电宝,似乎被贴上“危险品”标签。

民航局新规实施后,机场拦截的不合格充电宝越来越多。这边机场忙着整治违规产品,另一边二手交易平台上,打着“机场拦截品”旗号的充电宝却卖得火热。知情人爆料,这些所谓的“拦截品”其实是部分商家积压的存货,故意蹭热度清库存。

更为荒诞的剧情,则在电商平台的隐秘角落上演:近期,一批提供3C认证刻字服务的商家纷纷涌现,尽管多个电商平台已屏蔽了“3C贴纸”关键词,但仍有商家通过暗语兜售仿制标签,让问题充电宝的治理难度升级。

不知不觉中,这场关乎安全的治理行动,成本正悄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旅客因疏忽携带非3C认证充电宝,面临的是无法随身携带的损失;普通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到问题充电宝,不仅要承担使用风险,还要在政策收紧时面临“不能用”的尴尬。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去年刚购买的正规产品,一夜之间因缺少3C标识成为“违禁品”,用也不好用,退也没法退,只能为行业乱象买单。

安全是第一位的,监管升级与行业洗牌很有必要,但行业转型的成本,不能让消费者来扛下所有。充电宝行业的兴起,本质上源于现代人的电量焦虑,小小的充电宝,其实寄托着人们内心“随时可充电”的安全感。当这个安全感的载体成为安全隐患的源头时,暴露的是整个产业生态的深层问题。说到底,治理问题充电宝,得让该负责的人承担责任。生产厂家、销售平台、认证机构都应守好自己的责任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则应严格执法,该罚就罚,该整改就整改。

对于因政策变动导致的产品淘汰问题,则可借鉴家电“以旧换新”模式,由厂商提供折价回购或补贴置换服务。机场、高铁站等公共场所,也需优化处置流程,比如在机场设置充电宝暂存柜,方便旅客后续通过合规渠道处理,而不是只能因为赶时间一丢了事。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北京上海等多地机场已推出暂存服务,至少7天。

安全标准是企业生存的底线,而不是催着消费者“再买一个”的借口,只有建立贯穿生产、销售、售后全链条的责任体系,才能真正筑牢产品安全防线,才能真正让充电宝回归安全、便利的本质,使其重新赢得公众信任。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