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造谣敛财必将受到严惩

2025-07-03 09:43:3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者:邹通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白某某、徐某编造大熊猫被虐待的网络谣言、寻衅滋事案件宣判。经查,二人捏造、散布某科研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虐待大熊猫、利用大熊猫牟利等不实信息,相关虚假视频累计播放545054次、转发1245次、评论9521条。

真相大白之际,此案最值得警惕的并非谣言本身,而是其背后精心编织的“产业链条”。以虚假的“动物保护者”人设为饵,利用国宝熊猫的国民热度为网,最终将公众朴素善念与正义感转化为自身非法牟利的“收割机”。这已不是单纯的造谣博眼球,而是一场精密设计的“黑色生意经”。从捏造耸人内容、打造“仗义执言”人设吸引流量,到煽动粉丝线下聚集扩大声势,再到借“捐助”“直播”之名坐收渔利。可谓环环相扣,形成闭环。每一次“发声”都暗藏价码,每一份“爱心”都被明码标价。当白某某将粉丝近20万元“捐助”尽数装入私囊,所谓“公益”面具彻底碎裂,露出赤裸裸的贪婪与欺诈本质。

尤为可叹的是,此类行径正将真正崇高的动物保护事业拖入泥潭。当动保议题被投机者工具化,当公众善心屡遭利用与背叛,社会信任的根基便随之松动。善良资源本非无限,每一次恶意消费都在透支宝贵的社会资本,最终受伤的不仅是真正需要保护的动物,更是整个社会互助向善的纽带。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编造和传播网络谣言,不仅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还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对于这种行为,必须依法严厉打击,斩断背后的“产业链条”,让造谣者付出应有的代价。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建立健全信息审核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虚假信息。要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形成有效震慑,让那些企图利用网络谣言谋取私利的人无处遁形。

同时,广大网民也要提高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

这起案件也敲响了警钟,谣言的制造者,在清醒地咀嚼着公众的善念与热血。唯有以法律为盾、以理性为矛,方能守护这份善意的纯净,让每一份对生命的敬畏,都不再沦为他人砧板上的鱼肉。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