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通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重庆铜梁区一家药店出现的“一药两价”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消费者邓女士在购买三黄片时,发现刷医保卡比付现金多花8元,这种不合理的价格差异不仅让消费者感到困惑和不满,也暴露出药品零售行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网友热议
“消费者没法比价,药店就敢乱抬价。必须靠监管实时监控价格才能破局。”
“医保卡不是魔法卡,别让药店变戏法。”
全媒全解
斩断伸向“保命钱”的黑手
“一款药物为何两种价格?”近日有媒体报道,邓女士在位于重庆铜梁区的一家药店购买三黄片(葵花),店员告知售价为18元一盒,结账时,邓女士掏出医保卡准备付款,收银员见状提醒她,刷医保个人账户比付现金贵,需要支付26元。对此,邓女士当即提出了质疑,得到的回复是“价格一直就不一样”。此前,“药店药品价格比网上卖得贵三四倍”就曾广受质疑。可见药品零售“水”很深,消费者稍不留意就会多花钱。此番药店“一药两价”,即刷医保卡购药价格贵,现金购药则价格便宜不少,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还蚕食医保基金,理应及时予以规制。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其价格的制定和销售应当遵循公平、合理、透明的原则。然而,药店“一药两价”的现象却严重违背了这些基本原则。一方面,这种价格差异对消费者权益造成了直接的侵害。消费者在购买药品时,往往只关注药品的质量和疗效,而忽视了价格的合理性。当他们发现刷医保卡购买药品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时,不仅会感到被欺骗,还会对药店的诚信度产生质疑。另一方面,这种现象也对医保基金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医保基金是用于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需求的专项资金,其使用应当严格规范。药店通过提高刷医保卡的药品价格,实际上是在变相套取医保基金,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也违背了医保制度的初衷。
有分析就指出,药店“一药两价”现象的出现,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部分药店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利用消费者对医保政策的不熟悉,故意设置价格陷阱。他们认为消费者在使用医保卡时,往往不会过多关注价格差异,从而可以轻松获取额外的收益。另一方面,监管的缺失也是导致这种现象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药品零售行业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包括市场监管部门、医保部门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可能存在不足,导致监管漏洞的出现。一些药店正是利用这些漏洞,肆意违规操作,而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查处。
要解决药店“一药两价”这一乱象,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有建议指出,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药品零售行业的监管力度。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对药店价格行为的检查频次,严厉打击价格欺诈、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医保部门要加强对医保定点药店的管理,严格审核医保报销的药品价格,防止药店通过虚报价格套取医保基金。同时,监管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形成监管合力,确保监管无死角。
此外,解决“阴阳价”问题需从源头疏通堵点。2025年1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推进基本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的通知》,推进医保与定点医药机构即时结算,缩短结算周期、降低手续费率,从根本上缓解药店资金压力。
与此同时,药店自身也应当加强自律。药店作为药品零售的主体,应当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在药品定价时,要充分考虑成本、市场供求等因素,制定合理的价格。同时,药店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避免因员工的不当行为给消费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作为消费者,也应当增强自身的维权意识。在购买药品时,要仔细查看药品的价格标签,了解药品的价格信息。如果发现药店存在价格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药品零售行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医保制度的可持续性。药店“一药两价”现象的存在,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通过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药店的自律和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才能有效遏制这种乱象的蔓延,营造一个公平、透明、规范的药品零售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