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指标式募捐”让校庆变了味

2025-08-07 10:04:4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通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则“河南信阳师范大学针对往年毕业生发起50周年校庆‘千班万元’捐赠倡议”的消息在网络引起热议,据倡议内容,“千班万元”活动主要以毕业班级为单位,由各毕业班级联络人向所在班级校友发布捐赠倡议,自愿开展捐赠,对有意向开展捐赠的毕业班级,倡议捐赠目标数额不低于1万元。倡议书中称,“捐赠款项全部用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不同额度的捐款,校方将对捐款校友进行不同程度的答谢。

这样的消息引发热议的争议点就在于此类“指标式募捐”的荒诞性。根据相关分析,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四条早已载明“捐赠应是自愿和无偿的”,教育部《关于规范高校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更三令五申“不得强行摊派”。校方将“自愿捐赠”偷换为“班级指标”,无异于把校友情谊当作可量化的KPI。班干部成了“催款专员”,同学群秒变“众筹群”。那些刚毕业、仍背负房租与贷款压力的年轻校友,捐也不是、不捐也不是,只能默默把群消息设为免打扰。这样的“倡议”,先伤感情,再伤尊严。

有句话说得好,校庆的核心是“育人成果的回响”,不是“余额不足的提醒”。高校筹资困境固然真实存在,但绝非突破伦理底线的借口。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中财政性占比已从2012年的80%降至2021年的60%,地方高校尤其捉襟见肘。但即便如此,真正让校友心甘情愿掏钱的,应是母校持续的教学质量、对学生长期的关怀,以及公开透明的捐赠使用机制。当学校把50年积淀简化为“一万元一个班”的口号时,无异于把厚重的历史叙事降格为冰冷的数字游戏。

健康的高校捐赠文化当如清泉活水,某些高校的做法或有借鉴之处。例如斯坦福大学“20美元校友计划”允许毕业生按月小额捐赠,重在参与而非金额;密歇根大学设立“捐赠日”组织义跑活动,让慈善成为校园嘉年华。国内亦有正面样本,浙江大学校庆推出“盲盒捐赠”,万元捐赠者与百元捐赠者获得同样纪念徽章,彰显“心意比金额更重要”的理念。这些实践昭示着:唯有剥离功利枷锁,让捐赠回归纯粹,方能培育可持续的捐赠生态。

面对舆论风波,信阳师大已删除争议内容,但修补信任裂痕需要更彻底的反思。高校常教导学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若到自己头上却用“集体荣誉感”裹挟个人选择,岂非自相矛盾?与其在捐赠金额上层层加码,不如在人文关怀上深耕细作。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