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亮
某电商平台上,1元“金项链”、0.99元“翡翠挂坠”等超低价商品泛滥,在“礼品畅销榜”上占据一席之地。近日有媒体通过购买、鉴定和多方采访发现,这些商品以“足金”“天然翡翠”为噱头,辅以“好评返现”等手段诱导消费,最终以掉漆、染色、链接失效等方式逃避责任。所谓“福利”,实为一些商家精心设计的骗局。
真发货,还包邮,是这类骗局一大特点。商家通过“镀金”冒充“足金”、“和田钰”混淆“和田玉”等文字游戏,利用消费者对专业术语的认知盲区,制造信息不对称。更狡猾的是,他们以“工艺品”证书规避法律责任,用“好评返现”刷单提升店铺权重,再通过改卖高利润商品或直接关店“金蝉脱壳”。这种“引流—换品—关店”的套路,早已形成灰色产业链。
值得警惕的是,此类骗局并非孤立存在。从早年“9.9元包邮”的劣质商品,到如今“1元足金”的虚假宣传,低价陷阱不断升级,反映出部分电商平台对商家资质审核的松懈。某平台卖家直言“一个有3000+销量的珠宝店可卖2000元”,可见违规成本之低、牟利空间之大。
消费者对“1元买黄金”的荒诞叙事半信半疑却仍下单,折射出某种投机心理。既然几块钱、几毛钱就能“领一个”玩玩,一些买家也就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下单——万一是真的呢,万一天上掉馅饼呢?这种“猎奇式消费”无形中助长了商家气焰。
对这种骗局绝不能等闲视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的信息应当真实、全面、准确,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而这些商家以低价为噱头,利用消费者对专业术语的不熟悉,模糊表述诱导下单,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既然我国法律法规对于此类行为有着明确的规定和约束,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有针对性地强化监管,遏制这类乱象。一方面,平台要负起主体责任,加强日常监管,防止这种一眼假、笑料型货品公然出现在平台上,损害平台形象、误导消费者;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当针对制假、贩卖个人信息等线索,及时介入调查。作为消费者,要擦亮双眼,别被低价诱惑了,要知道天上掉的不是馅饼,很可能是陷阱。另外也要消除不值当维权的心理,该投诉就投诉。
总体说来,这是一种非常低智的骗局,按理说不该有那么多人上当受骗。但它却以出其不意的模式,让一些消费者花了冤枉钱、受了冤枉气,造成从资金、时间到隐性核心权益的损失。只有当监管的牙齿更锋利、平台的过滤网更细密、消费者的眼睛更明亮时,“镀金”才不会再被包装成“足金”,而“翡翠”也不必靠染色来伪装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