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入职背调变“滥调”?应回归能力筛选

2025-08-25 10:19:1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者 邹通

 

“因为背调结果显示‘黄灯’,我们无法进行下一步。”近日有媒体报道,不久前,应聘某食品公司的罗女士,突然接到该公司HR发来的这则不予录用通知,得知自己被背调公司标为“黄灯”的原因是“有过诉讼记录”“曾经是被告”。原来,2018年,罗女士所住小区的业主跟物业有过纠纷,物业公司起诉了很多业主,她是其中之一。

众所周知,入职背调已成为当下许多企业招聘流程中的重要一环。其实入职背调理应是对与招聘岗位相关的信息的调查、核实,然而现实操作中,入职背调已然有了“跑偏”的味道。背调中被纳入的信息越来越五花八门,从婚恋情况到职场“绯闻”,甚至还有前同事的主观评价。曾有报道称,有求职者就因为前同事一句“生活作风存在问题”的评价被写入背调报告,入职新单位后月工资减少了约5000元。可见,背调已经从核实学历、工作经历等基本信息,演变成了对求职者全方位的审视,甚至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三令五申: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目的,不得过度收集。一些背调机构打着“风控”旗号,批量抓取裁判文书、朋友圈截图,甚至付费打听“小道消息”,已经涉嫌非法获取、买卖个人信息;企业若据此“一票否决”,则可能构成就业歧视,面临民事赔偿和行政处罚。

如此走样背调,企业能否防住所谓“风险”不得而知,对自身的伤害却不容忽视。要知道,招聘是双向选择,当“黄灯”成为常态,优秀候选人只会绕道而行。同时,当“八卦”代替专业,HR的第一关就把企业文化拉低。可见,真正该被亮“黄灯”的,是失控的背调本身。

要遏制入职背景调查泛化滥用,需要多管齐下。相关部门应明确背调具体规范,包括调查前提、调查获取信息的范围、调查获取信息的引用等。对于滥用背调、侵害求职者劳动就业权的行为,应该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此外,技术创新也能提供解决方案,如利用区块链存证、算法歧视治理等方式强化监管技术的应用。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背调报告不能是“黑箱”,当事人有查看、解释、更正的权利;企业应设立复核机制,避免“误判”直接变“错杀”。

就业市场里,每一盏“黄灯”都该照出风险,而不是制造恐惧。让背调少点八卦、多点边界,回归能力筛选、远离歧视,才能既守住法律底线,也留住人才。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