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让鲁迅“戒烟”,尴尬了谁?

2025-08-28 10:18:00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者:赵亮

 

鲁迅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因为抽烟被投诉。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有一面鲁迅手里夹香烟的网红打卡墙,近日游客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该墙画不妥,称其“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会对青少年的行为规范有不良影响,要求对墙画进行更换。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孙女士表示,自己是一名控烟志愿者,平时经常关注公共场所禁烟的话题。公共场所禁烟该不该宣传?当然应该,从公共健康的角度看,孙女士的出发点值得肯定。但宣传禁烟,不是靠哗众取宠地批判鲁迅,不能够吹毛求疵地绑架创作,而是靠景区管理人员的提醒制止、日常生活中的科普倡导。

而且,拿着现代文明规范去检视历史人物的一言一行,无异于“用今朝的剑斩前朝的官”。以此类推,展示“岳母刻字”“屈原投江”“李白饮酒”画面,岂不是可分别推导出“鼓励文身”“诱导自杀”“诱发酗酒”的荒谬结论?

投诉权是现代法治社会赋予公民的重要权利,是监督公权力、完善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从消费者权益保护到公共事务参与,合规渠道内的理性投诉推动了无数社会问题的解决。然而,投诉权的行使如同所有权利一样,有其边界与尺度。这个边界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既要符合当下的公序良俗与法律法规,又要尊重历史和事实本身的逻辑。

鲁迅先生瘦削的脸庞、夹烟沉思的表情,既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真实反映,也已成为中国人民集体记忆中的文化符号。如果,今天因为自己控烟,就投诉鲁迅先生吸烟的形象;明天因为自己喜欢猫,就翻出鲁迅在《朝花夕拾》里所谓“仇猫”的只言片语大加挞伐……长此以往,鲁迅先生本身的公共形象就会被撕裂得支离破碎,经典文本也会被搞得动辄得咎。

针对鲁迅夹烟墙画被指“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引导”,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能得出客观公允的判断。舆论场上,反对更换墙画者居多。8月25日,绍兴文旅回应,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大家一致要求不需要修改,文旅局会在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做出决策,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投诉而盲目更换。

当然,部分游客在墙前点燃香烟拍照,确实违反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需要正视。而破局的关键,在于纪念馆跳出“改或不改”的二元对立,做好“平衡”与“引导”。纪念馆可以通过更细致的举措,让游客的注意力从“烟”转移到“人”与“精神”上。比如,可以升级文化体验形式,让游客不再执着于“模仿夹烟”,而是通过互动触摸鲁迅的精神世界。同时,加强现场管理,让“无烟打卡”成为共识。

希望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我们需要少一些“破”的冲动,多一些“立”的智慧;少一些非此即彼的对立,多一些兼容并蓄的包容。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