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杰
贵州仁怀市一家名叫“最高发院”的理发店,因招牌与“最高法院”谐音引发争议,开业仅三天便被监管部门责令拆除招牌。两周后,事件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笔者是支持“责令其立即拆除招牌”决定的,毕竟商业创意不应消解司法权威。但值得思考的是:当舆论焦点散去后,理发店老板“希望广大网友帮助提供新店名”的请求,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关注与帮助?社会在守住底线之余,是否也应给予建设性引导而非单纯批判?
谐音之刃:游走在消解与冒犯的边界
其实,“最高发院”招牌并非首次现身市井。早在2009年9月,北京昌平一家理发店就因悬挂“最高发院”招牌引发过“是否亵渎司法权威”的争议。
2012年8月,上海也有一家理发店打出了“最高发院”招牌,遭当地工商部门拆除,当时明确给出的拆除理由是:“最高发院”与作为国家机关的“最高法院”谐音,易让公众产生误解,很有可能损害到政府机关形象,故不能作为企业名称使用。
今年8月,贵州仁怀市的这家理发店类似的剧情又上演。“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其名称承载着法律的庄严、神圣与不可侵犯的权威。将商业理发服务与之进行谐音关联,本质上是一种戏谑和解构。
“最高发院”这类店名试图复制“今日说发”“人民发院”等前例的传播路径,游走在消解与冒犯的边界,其本质是通过争议性命名快速获取网络关注度,让大家尽快注意到他们的门店。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侵蚀了社会对国家机关应有的敬畏之心,触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底线。
红线刻度:创意自由与法律、伦理的边界
贵州仁怀“最高发院”事件警示大家:真正的创意,不仅需要“灵光一现”,更需要植根于社会责任感与文化敬畏。它不应以消解社会核心价值为代价,而应在尊重法律、伦理和公序良俗的框架内寻求突破。
在这个人人都握有麦克风的时代,仁怀市这家理发店的“最高发院”招牌一面世,就招致公众质疑喊打,不管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在喊打的同时多数还援引了相关的法律和伦理:
——法律的刚性边界:
《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广告法》等法律法规为商业命名和宣传划定了明确红线:禁止使用或变相使用国家机关名称、标志;禁止违背公序良俗;禁止可能使公众产生误解或混淆。
“这既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创意不可逾越的底线。‘最高发院’被拆,正是监管部门依法履职,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风气的体现。”
——伦理与公序良俗的柔性约束:
法律之外,更广泛的边界存在于社会伦理和公序良俗之中。创意可以新奇、幽默、反常规,但不能挑战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准则,不能伤害民族感情,不能宣扬低俗、暴力或歧视性内容。名称和广告的社会影响是否积极、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是衡量其创意价值的重要维度。
媒体对“最高发院”的喊打,无疑给商家上了一堂起名或创意的普法课。
流量密码:让创意尊重价值、传递感情
强化边界的存在,并非扼杀创意,而是为创意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和方向。法律和伦理的约束,实际上是在引导创意从“博眼球”转向“赢人心”,从追求短期爆点转向构建长期品牌价值。
在谐音梗与流量狂欢交织的当下,“最高发院”的跌落并非创意的终结,而恰恰应成为我们重新审视、定义和鼓励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的创意的起点。这就需要我们发扬时代创新精神,在尊重规则的前提下,努力找到更具智慧、更有底蕴、更能引发正向共鸣的表达方式。
在AI浪潮奔涌、信息过载的时代,创意的核心不是“生成内容”,而是“传递情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有深度、有温度、有责任感、有生命力的真创意。这种创意——
根植于专业与价值:以提升产品/服务本质、解决用户真实问题为核心,而非浮于表面的噱头。
敬畏规则与文化:在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框架内寻求智慧的表达,尊重社会核心价值。
追求真诚与共鸣:通过讲述好故事、建立真连接来赢得用户持久的信任与喜爱,视流量为价值实现的自然结果,而非唯一目的。
善用科技之力:将AI等新技术作为创意的加速器和放大器,而非替代思考的拐杖。
真正的创意时代,其“密码”绝非剑走偏锋的擦边球,而是对专业的敬畏、对价值的坚守、对用户的真诚以及对技术善意的运用。
留足空间:做一座有创意的城市
话题再回到“最高发院”招牌拆除之后,对于理发店老板来说,门店的招牌绝非一拆了之,他还期待着大家能帮他提供有创意的新店名呢!
一个有创意的新店名总能体现店铺个性、地域文化或手艺传承的美学表达。因此,城市街头店铺的招牌不仅仅是老板个人的私事,也是城市的美学表达,体现的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创意水平。随着城市发展水平提高,城市治理应从“强拆除”逐步实现向“重引导”的转变。
城市处处皆创意。一个有创意的城市,在城市治理过程中,一定会为创意留足呼吸空间,从政策生态、平台搭建、特色挖掘、人才集聚、跨界融合、国际交流等多维度构建“创意友好体系”,让创意从“个体灵感”转化为“城市共识”,让城市真正成为“充满可能性的地方”。
城市未来街头的理想图景:每一块招牌都是城市写给行人的情诗,每一个街区都是城市文化创意的打卡地,每一个个体也都是智力驱动的创意主体。创意不再是“高大上”的产业,而是“接地气”的生活方式,是城市的“精神内核”与“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