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通
字里有料
近期,有不少网友晒出了兰州大学的骆驼驾驶证,并戏称自己也是有骆驼的人啦!兰州大学地处西北,人们总习惯把西北和沙漠联系在一起,调侃称“兰大上学都是骑骆驼”。这些证件看起来有模有样,列出了多项持证须知和扣分条款,甚至包括“骆驼尾气排放超标”、“驾驶者太胖骆驼背不动”等令人捧腹的规定。随后校方回应称,骆驼驾驶证为兰州大学文创产品,学生可以在校内文创店买到,并非官方证件。
网友热议
“为什么我们总怀念大学?与其说怀念知识,不如说怀念那段被允许幼稚的时光。”
“其实我们乐意见到的不只是骆驼驾驶员,更是能把生活过成段子的可爱人类。”
全媒全解
“自嘲”背后,是文化自信
近日,兰州大学的“骆驼驾驶证”在社交平台上疯传。乍一看,烫金字体、编号钢印,活脱脱一本“官方”证件;再打开,“骆驼尾气排放超标扣3分”“驾驶者太胖骆驼背不动扣2分”等条款,又让人瞬间破功,原来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校园梗。在这股自嘲与创意并存的浪潮中,让人看到的是一所百年学府与时代共鸣的开放姿态。
其实“骆驼驾驶证”的走红并非偶然,它精准捕捉了网络传播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将地域刻板印象转化为文化创意符号。这种转化背后,是兰大学子对地域文化的深度认同与幽默诠释。他们不再被动接受外界标签,而是主动参与地域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用轻松的方式解构偏见,展现西北地区的真实魅力。这种自信从容的文化态度,正是当代青年最为珍贵的品质。
更有趣的是,兰大官方并没有端着架子“辟谣”,反而顺势转发:“友情提示:骆驼也要系安全带。”一句不正经的提醒,让这场学生自发的玩梗瞬间升级成“官方认证”的狂欢。有分析就指出,高校宣传部门最怕什么?最怕把校园生活剪成宣传片里永远阳光明媚、人人昂扬的“标准像”。而兰大选择“装傻”,恰恰是把解释权让渡给学生:你们负责天马行空,我们负责兜底。
有舆论分析还指出,纵观中国高校文化,从清华的“猫馆长”到厦大的“高尔夫课”,每所大学都在塑造自己独特的文化标识。兰州大学凭借“骆驼驾驶证”成功打造了一个既接地气又有传播力的文化符号。这个创意不仅连接了兰大师生的共同记忆,更成为外界了解兰大的一扇新颖窗口。它证明:高校文化的塑造不必总是严肃庄重,轻松幽默同样能够传递深厚文化内涵。
更值得赞赏的是,这种文化创新展现了年轻人将“地域差异”转化为“文化优势”的智慧。西北地区常被贴上“偏远落后”的标签,但兰大学子用一张“骆驼驾驶证”实现了华丽转身。“我们不仅有骆驼,我们还有骆驼驾驶证!”这种转变不仅需要幽默感,更需要一种扎根土地的文化底气与向前看的创新勇气。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骆驼驾驶证”,其实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独特且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它们同样凝聚了学校的文化和精神。如北京大学的四季燕园书签,以未名湖四季景色为灵感,黄铜镀金材质,精雕博雅塔细节,背面刻有北大文人语录,融合自然景致与人文底蕴;武汉理工大学的飞马广场冰箱贴,将校园标志性广场的“飞马”雕塑制成冰箱贴,寓意“勇往直前”,小巧精致便于收藏,凝聚校园记忆;浙江大学的“好好学习”励志纸条,虽非官方售卖文创,但一张23年前学姐贴在床板下的励志纸条被偶然发现并引发共鸣,体现了浙大人的精神传承,是独特的情感“文创”;清华大学的文创雪糕系列,设计有二校门、大礼堂、荷花、紫荆花等校园标志性元素造型的雪糕,将校园记忆与趣味体验相结合。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高校文创之所以能打动人,往往在于它们深度绑定校园符号,紧密联系学校的标志性建筑、风景、校徽、校训等,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同时,许多文创产品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或特殊的寓意,而且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纪念品,充满了奇思妙想和趣味性。此外,有些文创还会巧妙融入学校的优势学科或专业特色。
可见,“骆驼驾驶证”是一场成功的文化传播实践。文化自信不是板起面孔的说教,而是能够以举重若轻的姿态,将地域特色转化为文化魅力。当年轻人能够用创意和幽默讲述自己的故事,传统文化便能焕发新的生机,地域特色也能成为联通人心的桥梁。可以说,这本小小的“骆驼驾驶证”,照见了当代青年开放、自信、幽默的精神风貌,也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鲜活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