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对电子产品无需“谈虎色变”

2025-09-17 09:58:35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者:赵亮

 

近日有深圳家长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建议禁止电话手表进入校园,理由是其可能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业造成负面影响。这一建议迅速引发广泛讨论。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回应称,目前并未全面禁止,而是倡导分类管理、疏堵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功能区别对待。

电话手表从诞生之初,就被赋予明确的定位——保障儿童安全。其基础通话和定位功能,回应的是家长对孩子安全的基本焦虑。可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电子护身符,而非娱乐玩具。

那么,为什么一个以安全为初心的产品会被认为是课堂上的干扰源?问题不在工具本身,而在其功能边界的泛滥与管理机制的缺失。

正如龙华区教育局所指出的,那些仅具备通话和定位功能的手表,完全可以通过进校统一保管、课堂严禁使用等方式规范使用。真正引发争议的,是那些被厂商塞进游戏、视频、社交等娱乐功能的升级版手表。

根据行业数据,有相当一部分的5至12岁儿童拥有智能手表,市场规模庞大。在激烈竞争下,厂商们不是专注于提升手表的通话质量、定位精度或待机时间,而是竞相添加游戏、视频、拍照甚至支付功能,把一款安全工具硬生生打造成微型娱乐终端。这种功能堆砌不仅加剧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功能越多,价格越高,更无形中助长儿童的攀比心理。

耐人寻味的是,家长既是产品的购买者,又是希望产品被禁止者。这种买表又禁表的矛盾,实则是教育责任的转嫁。就电子手表而言,这些娱乐功能完全可以通过功能简化或是家长控制来完善,比如,可以在系统层面提供分级使用模式,上课期间自动屏蔽游戏和社交功能,仅保留定位与紧急联络;通过远程管理平台,家长可灵活设定每日使用时长和应用权限。这些,终究比制造一个电子产品的“无菌”世界要合理、可行得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起新闻引发不小的关注,或许也是很多人在紧张一种教育政策的变动模式:因为个别人高分贝的意见,从而出台一个整体性的措施,将其他沉默多数的需求和意见抹去,尤其是那些需要电子手表的家庭。好在,这样的事没有发生,教育部门的回复保持了相当的审慎。

其实不难想象,相比于“玩手表”,“找不到孩子”的危险性可是要大多了。希望这件事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已是数字化社会的今天,电子产品早脱离单纯玩具的范畴,而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完全隔绝既没必要也不现实。与其“谈虎色变”,不如在制度引导、校园管理、家庭教育、产品设计的共同作用下,让技术更自然地存在,发挥最大程度的正向价值。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