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亮
“太可惜了,看着都心疼!”近日,有网友拍到上海一网红面包店营业结束后,店员直接将一筐筐没卖完的面包扔进垃圾袋。这些面包完全可以食用,而且价格不菲,如此浪费令网友心痛不已。有媒体报道,该店店员表示,当天卖不完的面包,都会在营业结束后销毁处理,“虽然觉得浪费,但没办法。公司规定,只能照做。”
大量面包被扔掉,这一幕都过于刺眼,确实有浪费粮食的观感。对此,这个店家承受一定的舆论批评,只怕是免不了的。而烘焙行业的食物浪费问题,一直备受诟病,这并非孤例。
有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烘焙1.85亿吨的面包,其中有高达10%被丢弃。此前有媒体报道,西部某省会城市20家烘焙面点门店中,过半门店产品报损率超10%的行业平均水平;上海个别面包店报损率超50%,一天丢弃的面包能装满一麻袋。甚至有店家将“卖不完就扔”当营销噱头,不惜每天丢弃大量面包。
对于当天没卖完的面包,消费者质疑何不打折销售,殊不知店家也有难言之隐。有店家担心,打折促销会影响“高端”“精致”的品牌形象;担心顾客可能会故意等打折后再来购买,影响面包正常销售。再者,买的不如卖的精。扔掉的面包,成本可以折算在出售的面包上,并最终由消费者买单。社交平台上,一面是对面包店扔面包的心痛,一面是对“面包刺客”的吐槽。扔掉的面包,刺向消费者节俭的神经,其实也刺向消费者的钱包。
当然还有一种解决的办法,即将这些临期食物回收,分发给一些有需要的人。但这又面临一个问题:即便是做好事,这个过程也是有成本的。货物的运输、分发,人员的雇佣、参与,渠道的打通、连接等等,无不需要成本。其实很容易陷入一种悖论:为了节约粮食(或者说省钱),却可能需要更多的经费,这看起来并不“经济”,这种循环也未见得能自然地维持下去。
对此,社会需要寻找到一个可行的制度性平衡点,既要避免粮食被随意浪费,也要保障食品安全与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近年来,不少企业已在积极尝试更好的处理方式,有的上线大数据管理系统,分时段分批次制作和售卖面包,根据销售情况调整出货量,有效管控剩余量;有的跟精酿酒厂合作,把报废面包做成啤酒,让剩余面包焕发第二次生命;有的推出盲盒,用新颖的方式收获消费者好评……
另外,还可通过政府建立公益平台,统一回收并分配临期食品,分担商家的物流和人力成本;也可以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参与食物再分配。同时,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负责检测和管理食品质量,让消费者、公益组织与商家之间建立更有保障的信任机制。这样一来,既能让商家减少后顾之忧,又能让社会整体形成节约资源、关爱弱势群体的良性循环。
“卖不完就扔”的营销策略,不是给企业贴金,而是给形象抹黑。面包店只有承担社会责任,想方设法杜绝粮食浪费,面包才能越来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