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愿“零近视”小学不再成为新闻

2025-10-10 10:28:0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者:邹通

 

近日有媒体报道,普洱市孟连县的腊福小学、戈的小学,以及此前红河州屏边县的湾塘小学,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零近视”小学。在这三所学校里,几百名孩子的视力普遍保持在5.0甚至以上,5.2(1.5)、5.3(2.0)的比例不低,眼镜老师反倒成了操场上的“显眼包”。在全民近视率节节攀升、低龄化趋势愈发明显的当下,这些“零近视”的存在,就像是教育领域里的一股清风,为社会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启示。

现如今,在学习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小学里的“小眼镜”也呈增多趋势。反观几所“零近视”小学,它们仿佛是“异类”,显得“格格不入”。也正因如此,几所小学成了近期关注的热点。“零近视”有什么秘诀?更是在网络上引起探讨。

其实根据相关报道可知,云南三所学校创造出近视率为“零”的奇迹,并非依靠昂贵的多媒体设备,也没有高科技的干预手段,关键就是保证学生每天3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时间。晨跑、大课间、体育课、课外活动环环相扣,孩子们在青山、绿树、田野间奔跑游戏,眼睛长期处于自然光环境下。医学研究表明,每天2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是预防青少年近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自然光线能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从而有效抑制眼轴变长,而眼轴过长正是近视的主要诱因。

道理很简单,但是能否做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当下,反映城市学生的普遍画面是:他们的时间表被各种课程填满,户外活动成为奢侈品;学校教室里,多媒体设备大放异彩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们的用眼负担;回到家,手机、平板又成了“电子保姆”。孩子们拥有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在不知不觉中透支了最宝贵的视力健康。

对于当今的教育,社会各界一直在反思,现在,就有现实的例子摆在面前。“零近视”小学带来的启示,或许不是要所有学校都回归“原始”状态,而是提醒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平衡之道。教育不应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学习成果更不能单纯用分数来衡量。需要在现代化教育手段与传统健康守护之间找到平衡点:保证每天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理性使用电子教学设备,营造更加科学的用眼环境。

至于如何找到平衡点,并实施和落实,就需要相关部门来进行科学分析和验证,出台相关措施。期待有一天,“零近视”不再成为新闻。教育的终极目标,也不再是培养多少“做题家”,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一双看得见星星,也看得见未来的清澈眼睛。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