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多一双内部监督之眼 多一份安全生产保障

2025-10-23 09:54:3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据报道,贵州某建筑公司一名员工发现并及时报告塔吊钢丝绳有断股的现象,经公司处置,避免了一起事故,公司按照内部报告奖励制度,给予这名员工奖励1000元并通报表扬。内蒙古某煤矿两名员工在井下巡检的时候发现一氧化碳超标,将这一隐患报告给矿领导,矿总工程师带队下井核查,整改消除了隐患,矿上分别给这两名员工奖励2000元。

正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员工身处生产经营第一线,每天与场地、设施设备、流程打交道,对哪里螺丝松了、哪里气味不对、哪里声音异常,他们最清楚。这种来自日常实践的敏锐,是任何高科技监测设备都难以完全替代的。

数据显示,去年7月国务院安委会印发《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以来,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国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已排查整改事故隐患约800万项,发放奖励金额约5.9亿元。这笔钱花得值,传递出一种明确的安全生产价值导向,买来的不仅是安全隐患的及时消除,更是无数员工主动睁大的“安全眼睛”。内部报告奖励机制可以调动员工报告事故隐患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提升发现事故隐患的及时性和概率。

建立内部报告奖励制度,关键在于企业安全生产理念的转变。企业须营造“报告光荣”的氛围,真心实意地欢迎员工提意见、找问题,把报告隐患视为对企业发展的贡献,而不是找麻烦、挑毛病。现实中,有些企业面对问题习惯藏着掖着,担心招致不利影响,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最终只会害人害己。

奖励要及时兑现。从报道看,各地奖励标准从千元到数万元不等,重要的是形成“发现越早、奖励越高”的梯度。发现小隐患避免大事故的,应该重奖;发现重大隐患的,更要大奖。及时发放的奖金和公开的表彰,既是对报告者的肯定,也是对全体员工的动员。

保护报告者同样重要。要建立匿名报告渠道,严格保密报告人信息,严禁任何形式的打击报复。只有当员工确信“报告无害”“报告有功”时,才会放心说出所见所闻。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全国14个重点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建制(内部报告奖励机制)占比达99.5%,这个“建”不只是建个制度,更是建立起员工的信任。

制度设计要简便易行。报告流程太复杂,员工会望而却步;认定标准太模糊,会挫伤积极性。好的制度应该让员工“一看就懂、一用就会”,发现问题知道找谁报、怎么报、报了有什么结果。

目前,危险化学品、化工、矿山、建筑、交通运输和工贸等重点行业已率先行动,发放奖励金额约占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这些行业的实践表明,投入安全管理的每一分钱,都会以避免事故损失的形式产生回报。这种回报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生命至上的价值体现。

多一双内部监督的眼睛,就多一份安全生产的保障。当800万项隐患被及时发现,当5.9亿元奖励发放到员工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组数字,更是无数潜在事故被扼杀在萌芽状态。这是一条符合规律、行之有效的安全治理之路,值得所有生产经营单位认真走下去。

 

来源:北京青年报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