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亮
北京市民李莉花万元请私教,不仅未达到减脂目的,还因为教练不专业的指导伤了腰:教练忽视训练中的不适信号、省略动作纠正步骤、盲目要求高强度训练,李莉直至退卡时才发现教练无证无经验。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据报道,不少健身教练培训时间短,有的压根儿没学过系统课程;行业入职门槛低,资格无统一标准;证书种类较多,存在花钱买证、美化简历等乱象;教练普遍背负销售压力,卖课能力远比专业重要。
健身指导看似是“动一动、教一教”的简单事,实则是专业性极强的技术活。一名合格的健身教练,需系统掌握运动解剖学、生理学、营养学等知识,根据学员年龄、体能、伤病史量身定制训练方案,规避肌肉拉伤、关节磨损等风险。而“买证上岗”者跳过知识积累与实操打磨,将持证异化为“唬人工具”,本质是对消费者健康权的漠视,更是对专业的亵渎。
这一问题的背后,是逐利冲动下的行业失范与监管缺位。培训机构将“包过拿证”当作吸金噱头,简化甚至省略培训流程;电商平台对违规广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资质造假提供滋生土壤;更有培训机构与认证机构暗通款曲,将培训、考试、发证打包成灰色产业链,让资质认证沦为“花钱买纸”的形式主义。上述情况叠加,导致“真证书缺专业、假证书满天飞”,行业信任度持续下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治理市场乱象的当务之急,是从确立行业标准、构建行业规范入手,提高职业准入门槛。目前,健身行业并没有硬性规定必须持证才能上岗。在职业认证体系中,除了游泳救生、攀岩等运动需要相关资质之外,并未硬性要求在健身机构中担任教练必须持有相关证书。健身行业门槛过低,给了很多非专业人士进入的机会。为驱逐那些市场上的“劣币”,相关部门应尽快明确健身教练的职业标准,加强发证机构监管和源头把关,取缔虚假认证,更好保障消费者权益。
监管部门更要主动亮剑。针对电商平台“包过拿证”虚假宣传开展专项整治,从重处罚违法机构与平台;对健身房实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核验教练资质真实性,严肃追责聘用“买证教练”的经营主体。唯有构建认证严、监管严、处罚严的三重防线,才能从源头上遏制乱象。
消费者亦需擦亮双眼,办理健身卡前,可要求查看教练培训合同、考试成绩单,通过试课考察动作指导、风险提示等专业能力;若因不专业指导受伤,及时保留证据依法维权。
民众健身是为了健康,而健身教练首先得“健康”,专业、负责是最起码的。那些“带病”上岗的“速成”健身教练当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