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警惕直播“跟团游”里的那些“隐形坑”

2025-10-28 09:50:0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者:邹通

 

“旅游产品直播间”是直播电商平台近年来涌现出的新兴赛道。近期,有媒体曝光在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有游客反映在直播间预订的“精品团”实际体验大打折扣、与宣称不符等问题。

旅游产品“翻车”本不新鲜,但直播带货的加入让这场乱局升级。主播们坐在镜头前,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描绘着诗和远方,却对背后的服务质量和执行能力一问三不知;旅行社则看中了直播的流量红利,将产品层层转包,最终接手的地接社为了微薄利润不得不压缩服务成本。这种“主播只管卖、旅行社只管转”的模式,让消费者成了风险的最后承担者。当游客身处异乡,面对缩水的行程、降级的住宿,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求助无门”的困境。找主播,主播说“我只负责推广”;找旅行社,旅行社互相推诿。这种新型的旅游消费陷阱,正在透支着整个行业的信誉。

众所周知,旅游产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它是由交通、住宿、餐饮、导游服务等构成的复杂体验体系。同时还要明白一点,直播带货的即时性、娱乐性与旅游产品的长效性、服务性之间存在天然矛盾。主播们用“限量特价”“秒杀优惠”的话术刺激消费,却很少展示旅行社资质、详细合同条款等关键信息。消费者在冲动下单后,往往才发现合同中存在诸多模糊地带,为日后的“翻车”埋下伏笔。

对于此类乱象,平台不能放任其野蛮生长。《电子商务法》第38条写得明明白白:平台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商家侵权,未采取必要措施的,承担连带责任。然而现实中,一到旅游直播间,平台就秒变中立者,自称只是提供网络服务,交易发生在用户和商家之间。主播穿个“XX官方认证”小马甲,就能在首页狂飙流量;旅行社连个《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都没上传,也能挂车卖货。既然平台能把“全网最低”推成热搜,就能把“虚假宣传”拉进黑名单,关键看想不想动真格。

加强“直播+旅游”监管,“三道防火墙”的专业建议就值得关注。首先是主播持证上岗,带旅游货,先拿相关从业资格证,谁销售谁负责,杜绝“嘴炮导游”;其次是平台事前尽调,上线旅游产品必须核验旅行社的相关经营许可证等,把“转包次数”写进商品详情页,超过一次就强制下架;最后是资金第三方托管,团款先进入银行托管账户,行程结束确认无争议再放款,让“跑路”变“跑不了”。

旅游业是个“信任经济”,一次翻车,毁掉的是整条目的地口碑。各方平台和从业者应该明白,流量红利终会消退,唯有诚信经营才能行稳致远。期待在各方努力下,旅游直播间能真正成为连接美景与游客的桥梁,而不是下一个“翻车现场”。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