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近日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在运用检查考核指标评判基层工作时,出现了“数据达标、治理失效”的现象,陷入“指标越多、实效越差”的怪圈。
考核指标是评价工作、激励担当的重要抓手,之所以出现与工作实效背离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指标体系设计应用不科学、不合理。比如,有的考核指标与工作并不匹配,且华而不实、机械僵化,动辄要求材料、照片、视频等“全套”,基层忙于“留痕”,负担很重。还有的考核指标要求过高、要得过急,不是追求百分百、零差错、全好评,就是“今天通知明天要”,导致基层只能拍脑瓜造假。“考核越多,标准越高,问责越急,结果越假”,这种苗头非常需要警惕。
考核是指挥棒,亦是风向标,直接影响着干部们的工作作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走向深入,也包括规范队伍管理,严格干部考评,清理“庸懒散浮拖”。而考评体系整体趋严,就更要优化考评指标,避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避免“两张皮”,这对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履职能力、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考核评价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工作,关键看有没有认真履职尽责,有没有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有没有做到群众满意。与此对标,设定考评指标的重要原则,是要真正地走近基层、了解基层。基层面临着权小事多的无奈,众口难调的棘手,干部们大多压力山大。上级部门在制定考评指标时,有必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也要力戒“权力归自己,责任归基层”,更要避免各级层层加码、指标越设越多,把考评手段当成了“卸责管道”。
考核体系贵在精准,亦难在精准。建立完善科学的考评方案,把真干假干“考”出来、干好干坏“评”出来,让考评体系为推动工作落地服务,让考评结果鲜明体现“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导向。这才是科学考评的应有之义,也将推动更多干部履职尽责、力争上游。
来源:长安观察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