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通
近日有媒体报道,游客小敏在第三方平台花费上万元购买上海迪士尼“快通”套餐,盼来的不是便捷通道,竟是导游带着满园狂奔;掏了加急费的所谓VIP服务,热门项目前依旧要排一小时长队。期待中的VIP体验,最终变成了花钱买罪受。
类似的“VIP陷阱”在不少景区频频上演:有180元的“快速通道”实则是导游玩消失的骗局,有所谓的“VIP尊享”套餐本质是带着游客插队翻栏的违规操作。这些打着“优质服务”旗号的套路,不仅让消费者花了冤枉钱,更让旅游体验变成了花钱买罪受。
景区快通服务乱象的背后,是游客对舒适体验的迫切需求与景区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巨大缺口。在排队几小时、游玩几分钟的现实面前,游客自然愿意为节省时间、提升体验付费。这种心理恰恰被不良商家利用,他们以“内部渠道”“特殊权限”为诱饵,精心编织着“花钱就能买便利”的谎言。还有相关报道中称,黑导游用抢票器非法获取官方优速通,把200元的权益加价上百元倒卖,甚至带着游客插队、翻栏杆,既扰乱了景区秩序,也触碰了法律底线。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些乱象正在侵蚀着旅游市场的诚信根基。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旅游消费更是如此,当“快通”变成“狂奔”,“VIP”沦为“坑人代名词”,伤害的不仅是游客的权益,更是景区的声誉和整个旅游行业的形象。长此以往,游客对任何付费增值服务都会抱以怀疑态度,那些真正提供优质服务的商家也将无辜受累。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快通”频频变“快跑”套路?准入门槛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第三方平台鱼龙混杂,自封“官方授权”,实则“0成本、0资质、0押金”,一张海报、一个客服就能开门营业。对于景区而言,往往对园外销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看验票不看验“服务”,给了“李鬼”们充足的腾挪空间。此外,违法违规成本太低,现行法规对“虚假宣传”顶格罚款与万元客单价相比只是“毛毛雨”,让不良商家有了“胆”。
治理乱象,就得对症下药。既需要景区加强内部管理,明确区分官方服务与第三方服务,也需要监管部门的主动作为。对于虚构服务内容、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应当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同时,景区也应反思,如何通过科学分流、优化服务来满足游客对舒适体验的合理需求,从源头上压缩不良商业行为的生存空间。
旅游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信任经济”。当游客不再需要为“是否被骗”而担心,才能真正享受“诗和远方”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