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亮
据媒体报道,近日,江苏无锡市民钱先生向问政江苏反映,自己开车时嘴里叼了一支牙线棒,却莫名收到一张处罚单,违法行为是“驾车时有其他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受到警告处罚。11月12日傍晚,无锡宜兴市交管部门表示,经复核,当事人的行为未实质性影响到操作驾驶车辆,原认定确有不当。目前,已依法撤销,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严肃批评。同时将进一步优化执法审核流程,提升对交通违法认定的精准性,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叼牙线棒怎么就妨碍安全驾驶了?有意思的是,执法部门内部对此也有争议。无锡市12123服务热线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叼牙签属于妨碍安全驾驶的违法行为,且不可申诉;无锡宜兴市交通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也称,叼牙线、牙签,或嚼口香糖,均属违法行为;江苏省交通事故报警热线工作人员却表示,手没离开方向盘,正常开车的话,叼牙线棒不算违法。
争议核心,在于对“妨碍安全驾驶”的认定是否坚守了“实质危害”这一立法内核。《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妨碍安全驾驶”的规制对象,本质是那些可能直接干扰驾驶操作、显著分散注意力的高危行为——比如接打手持电话需单手操控方向盘、驾车抽烟需频繁弹烟灰等,这些行为均存在明确的安全风险隐患。
反观钱先生的行为,既未影响双手对车辆的正常操控,也无任何证据表明其分散了驾驶注意力,与法律所规制的高危情形存在本质区别。执法部门仅凭“嘴里叼物”的静态表象就作出处罚认定,这种脱离实际风险的处罚逻辑,不仅难以让当事人信服,更可能让公众对交通执法的公正性产生疑虑,进而削弱法律的公信力。
值得欣慰的是,宜兴交管部门在舆论监督下迅速启动复核程序,最终撤销原处罚并承诺优化审核流程,展现了执法机关正视问题、自我纠偏的担当。但我们更应思考的是,如何从源头避免类似争议。正如专家建议,不妨将“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清单具体化,明确高风险动作与低风险的区别,让执法者有章可循。对边界模糊的行为推行“教育优先”的阶梯式管理,或许比直接处罚更能达到效果。此外,在人工智能辅助执法的时代,需警惕“算法一刀切”取代人工研判。机器识别可疑行为后,应有充分的人工复核机制,避免将正常举止标记为违章。
当然,撤销处罚不等于鼓励开车时叼牙线棒。任何可能分散注意力的行为,驾驶人都应自觉避免。现实中,一些司机在开车时往往有嚼口香糖、喝水、抽烟、吃东西等动作,这些行为一旦影响到操作驾驶车辆,完全可以被认定为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
执法的目的不是开罚单,而是守护安全。让公众理解“为什么被罚”,远比“罚没罚到位”更能建立信任。“牙线罚单”之争,说到底,是执法标准能不能讲得清楚。安全的底线要守,但尺度要明,判断要有据。只有标准稳定、程序透明,处罚才能服人,规则才能真正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