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邹通
“今天有红烧肉、回锅肉,还有刚蒸好的杂粮包!”最近,北京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内部食堂打破“院墙”,面向公众开放,引发了广泛关注。据媒体实地探访发现,中国气象局社区南区职工餐厅、煤矿文工团职工之家、景山AI食堂等多家食堂,已成为周边居民和上班族青睐的“用餐新选择”,也收获了大量好评。
机关食堂对外开放,看似一小步,实则是公共服务理念转变的一大步。长久以来,机关食堂因其“内部”属性,往往具备价格实惠、食材安全、环境整洁等优势,却始终蒙着一层神秘面纱。如今拆掉的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院墙”,更是心理层面上的隔阂。
对普通市民而言,机关食堂开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在写字楼林立的区域,一顿价格亲民、营养均衡的午餐往往是上班族的“刚需”;在老年人口较多的社区,干净可口的餐食更是解决了老年人的“吃饭难”问题。机关食堂以其长期积累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和实惠价格,恰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缺,成为城市餐饮服务的有益补充。
值得一提的是,从社会资源集约利用这方面来考虑,这样的探索益处颇多。许多单位的食堂在非用餐时段处于闲置状态,设备、空间等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向社会开放后,不仅提高了这些资源的使用效率,还能通过适度经营创造一定收益,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共享”思维,为其他公共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不过在叫好之余,也要算细账。机关食堂会不会“赔本赚吆喝”?对外开放后,员工排队时间拉长,满意度下降怎么办?高峰期大爷大妈“囤菜”打包,如何平衡公益与效率?答案只能是“市场化补位”。相关报道中称,景山AI食堂引入“称重计费+差异化定价”,米饭免费但排骨按克算钱;煤矿文工团把晚餐时段整体外包给连锁餐饮,利润反哺午餐补贴。用价格杠杆留住“真刚需”,用市场逻辑筛掉“薅羊毛”。如此看来,机关食堂的“公共性”不等于“大锅饭”,让财务报表和居民口碑对上号,才能把“好事”做成“长事”。
小食堂,大民生。机关食堂对外开放的举措,表面看是增加了一种餐饮服务供给,深层次却折射出公共服务理念的革新。从“共享停车场”到“共享操场”,再到“共享食堂”,公众对机关大院“拆墙”的期待从未停止。当“开放”越来越多,方能让公共资源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也期待这一创新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形成长效机制,成为城市公共服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