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赵亮
日前,《半月谈》报道,大学里出现了“专业替课”服务,即有偿帮大学生“替课”。一些“从业者”在各种互联网平台发布信息,并明码标价“早自习最累,早上8点1节课25元,其他时间的普通课程20元1节。专业门槛高的实验课,价格能涨到35元至65元不等”。不仅如此,“替课交易”的灰色环境还滋生出多种乱象:有人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虚假替课信息,骗取学生订金后失联;还有人冒用他人身份接单。
必须指出,“专业替课”出现在校园,多少说明当下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堪忧,折射出部分学生的惰性乃至投机心理。所以,依赖“专业替课”的大学生,恐怕难逃被批评。
至于“替课交易”滋生出的多种乱象,则须严厉打击。这既是为了保障教学效果,也是为了维护教学秩序。学校要思考如何查找管理漏洞、理清存在问题。到底是哪些人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虚假“替课”信息,哪些人在冒用他人身份接单,校方应配合有关部门早发现、早管理、早处理,必要时还应该建立失信档案,以正学风、以儆效尤。
但我们换一个角度想,“专业替课”从客观上也说明一种情形:高等教育已不是一种教育责任的“强绑定”。学校与学生是一种契约关系——一方提供课程与资源,另一方则以成绩、技能与未来发展作为“对价”。也就是说他们有对课程的选择权。“替课”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评价和选择,板子或许不能都打在他们身上。
在采访中也能看到,不少学生对课程安排并不满意。有的已经就业了,却还要上“就业指导课”;有的准备考研、考公无暇分身;有的是嫌“水课”太水,实在“浪费时间”等等。
这些声音并非全是借口,它们指向的是高校课程供给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错位:课程内容未能与专业发展衔接、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时间安排缺少弹性,导致学生对课堂实在是不感冒。换句话说,“专业替课”的出现不仅是学生偷懒的表象,更是大学课程体系需要检视与更新的信号。
因此,高校在强化纪律的同时,也不妨换一个思路,真正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对那些翘课较多、代课密集的课程进行调研:学生究竟是被内容“劝退”,还是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是时间安排不合理,还是课堂与专业发展脱节……同时,也可以主动收集学生的改进意见,了解其真正需求。让学生愿意走进课堂,比单纯把学生“押”进教室里更能体现高校的责任与智慧。
令人略感欣慰的是,“替课”现象的出现,让公众再次关注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反思高校应该如何为今天的年轻人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只要能结合学生需求,更新内容、创新形式,相信那些曾经考虑过要不要找人“替课”的同学会主动回到教室、回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