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通
近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一项“学生无课时不得滞留宿舍”的管理规定引发社会热议。网络流传的视频显示,雨天里,不少学生撑着雨伞在校园内无处可去,更有学生索性搬来凳子在室外就座。这一幕“无处可去”的场景,让这份旨在督促学生学习、锻炼的规定,因显得“不近人情”而引发关注。此前有媒体报道,西安某高校同样推行过半封闭式宿舍管理,规定学生“上午没课也不准回宿舍”,目前该校已取消这一“传统”规定。
相关报道中称,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一工作人员回应,“一年级的学生有固定的教室,要去上自习。对于新生我们肯定是要管理严格一点,要不然后面很容易懒散,希望这样的约束能让他们形成习惯。”他还表示,对大二、大三学生的规定则是为了督促其锻炼,初衷是让学生锻炼40分钟再回宿舍。舆论发酵后,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发布公告称,“学校始终倡导、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强化学风建设,此前相关举措的初衷也在于此,但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不够合理、人性化的问题。为切实保障学生权益、优化管理服务,学校决定即日起暂停早锻炼与出宿舍挂钩等相关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锻炼方式与时间。”
校方的初衷或许是好的,早八没课,回宿舍“躺平”,打游戏、刷短视频,岂不浪费青春?于是祭出“一刀切”,把床变成“禁区”,把时间“还给”图书馆与跑道。然而,管理最忌“懒人思维”,把复杂的教育问题简化为“不在宿舍=好好学习”,把鲜活的学生当成可以一键设置程序的机器人。雨来了,没人想淋成落汤鸡;人累了,总要有个屋檐歇脚。当最基本的“避雨权”都被剥夺,校园管理的边界又在哪里?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半军事化”套路并非孤例。高校治理仿佛陷入一种“用力过猛”的竞赛,似乎谁把学生管得越“死”,谁就越是“为学生好”。结果呢?学生学会了钻空子、打游击,管理者收获了“纪律严明”的自我感动,唯独教育最该有的人文温度被消磨殆尽。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唤醒”,不是“人的驯化”。都已经到了高等教育阶段,还在学生自律问题上“没劲硬使”,多少有些“小题大做”。真正的好管理,从来不是“把人赶出去”,而是“把课吸进来”;不是“让你没处躺”,而是“让你愿意不躺”。与其花大力气“清宿舍”,不如想想为什么图书馆一座难求?为什么学生对社团、对科研、对实习提不起兴趣?若课堂足够精彩、资源足够丰富、平台足够广阔,学生自然“脚底生风”,何须拿着秒表轰人?
退一步讲,就算要引导学生“走出舒适区”,也应守住底线正义。舆论场上有声音指出,雨天能不能临时开放礼堂、食堂、空教室?能不能把“不得在宿舍”改成“分时段、分情况柔性管理”?能不能给学生一个申诉通道,而不是“通知即真理”?有句高亮评论说得很好:教育管理不是围追堵截,而是铺路架桥。
大学“高中化”的苗头并不是什么好现象,也绝非教育进步。雨中的校园里,那些无处可去的学生们,正是高校管理需要认真审视的流动的“水”。他们需要的不是僵硬的渠道,而是能够引导他们自由流向远方的河床。高校管理的艺术,不在于铸造禁锢的堤坝,而在于开凿引导的沟渠,让水能自在流淌,又能润泽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