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那咋了”“又能怎”……校园“烂梗社交”令人忧

2025-11-26 14:34:3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辛辛苦苦教孩子礼貌待人、温和交流,可转眼一看,孩子一开口却是“那咋了”“又能怎”“受着”“因为我善”……当下,网络烂梗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呈蔓延之势,甚至成为校园的“流行密码”。青少年正处于语言学习与思维塑造的黄金时期,网络烂梗的过度侵袭,不仅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趋于贫乏粗陋,更暗藏思维退化、价值观偏差的深层隐忧。守护孩子纯净的语言生态与健全的思维发展,已成为亟待全社会回应的时代课题。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清晰表达源于缜密思考,丰富词汇储备是思维发散的基础。中小学阶段本是孩子语言能力突飞猛进的关键期,他们本该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意中感知语言之美,在“我今天很难过,因为朋友误解了我”的完整表达中梳理情绪逻辑。但如今,“EMO了”替代了复杂的情绪倾诉,“666”涵盖所有赞赏之意,“芭比Q了”简化了各类挫败场景,这些网络烂梗正将孩子的语言表达简化为僵化的“万能模板”。

“低水平”用语,本质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当孩子习惯用单一词汇覆盖复杂情感与场景时,会逐渐丧失对细腻情绪的感知力和具体事物的描述能力。教育专家发现,长期依赖网络烂梗的孩子,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常出现逻辑混乱、内容空洞的问题,大脑无需琢磨如何精准传递想法、细腻表达情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自然受限。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烂梗自带的负面情绪与不当导向,正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与价值判断。“那咋了”的冷漠疏离、“受着”的消极被动、部分谐音梗的讥讽意味,正在扭曲青少年的待人接物方式。这些表达习惯一旦固化,不仅影响社交能力,更可能滋生不良倾向。心理专家指出,长期使用带有消极色彩的烂梗,还可能加剧青少年的焦虑情绪,阻碍心理压力的健康释放。

网络烂梗在校园蔓延,离不开传播环境的助推。当下,网络烂梗借助社交平台算法优势,已形成无孔不入的传播网络。算法精准捕捉青少年兴趣点,反复推送重复性高、节奏感强、具有娱乐属性的烂梗内容,而未成年人辨别力与抵抗力不足,易被吸引并主动模仿。

随着模仿者的增多,网络烂梗甚至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交信号”,成为融入群体的“敲门砖”。不少老师和家长发现,低年级存在明显“烂梗社交”现象:会说流行烂梗的孩子易获同伴关注,不会使用的可能被贴上“落后”“不合群”的标签。在归属感驱动下,即便部分孩子不理解烂梗含义,也会刻意模仿,形成“为合群而跟风”的恶性循环。

网络烂梗的蔓延也暴露出家庭、学校、平台的治理短板。在家庭层面,有的家长对烂梗存在认知偏差,或放任不管,或无力干预;部分家长自身频繁使用网络烂梗,家庭教育忽视孩子网络行为与语言素养引导。在学校层面,一些学校缺乏对网络语言使用的正向引导,且普遍缺乏系统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在平台层面,部分社交、短视频App对青少年内容审核不严,算法过度追求流量,青少年模式筛选不精准、监管不力,难以阻挡烂梗渗透。

守护青少年语言生态与思维成长,需多方形成治理合力,既堵又疏、标本兼治。平台应承担源头治理责任,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规定,优化算法,减少低质烂梗推送。家庭与学校应构建协同教育体系。家长要帮助孩子明确表达边界,以身作则使用规范语言,多与孩子深度沟通,鼓励其用完整句子表达想法与情绪。学校要将语言规范教育融入日常,增加口语训练、经典赏析等内容,开设网络素养课程,引导学生使用规范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思维的翅膀。唯有多方协同发力,筑牢家庭引导、学校教育、平台监管、社会共治的“防火墙”,才能让规范语言成为表达主流,让健康思维伴随成长,让青少年在语言滋养中成长为有思想、有内涵、有温度的时代新人。

 

来源:半月谈微信公号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