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豹评·网友议 | 莫让“下腰瘫”成童年梦魇

2023-12-01 10:22:21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期,教育部联合公安部、国家消防救援局开展中小学生校外培训“安全守护”专项行动,全面守护中小学生培训安全。针对舞蹈、体育等以身体训练为主、较易出现伤害风险的培训活动,做出“五不要”安全提醒,其中明确指出“不要过早对孩子进行过强柔韧训练”,强调孩子身体发育过程有不同阶段,需科学练习,过早过强的柔韧性训练可能产生孩子器官发育不良、肌肉发育缺陷等问题。

一提到“柔韧训练”,大家很自然就会想到舞蹈训练中的“下腰”“掰腿”“劈叉”等高难度动作。特别是“下腰”,常常被一些舞蹈考级列为形体基本功的展现项目,因此,很多培训机构都对“下腰”动作做出格外的达标要求。

对于“下腰”的基本定义,笔者通过百度查询到,大家比较公认的描述是“训练时双腿分开站立并与肩同宽,两臂向上举起,躯干后仰,直至头朝下、两手掌撑地,整个身体呈拱桥状”。单从字眼上就能看出,这类动作本身对身体的柔韧性要求极高。因此,相关训练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性、技术性、系统性,为的就是确保安全。

但现实中,由于一些培训机构不够规范、不够专业,最终造成儿童“急性过伸性脊髓损伤”,后果严重的直接导致截瘫。

那么,人们禁不住会问:这么一个常见的舞蹈动作,为何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对此,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刘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的解释是,“在练习下腰时,胸椎处于极度过伸位,而颈椎与腰椎的位置相对固定,脊髓被相应地拉伸。而儿童脊柱柔韧性强,脊椎骨发生相对移位后可自行复位,但脊髓对损伤十分敏感,往往不能适应体位的过度拉伸,因此大幅度的体位改变容易造成脊髓损伤。”

对于这种灾难性疾病——“下腰瘫”的叫法,最初来自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郭晓东教授研究团队。该团队在完成的对中国儿童截瘫问题的10年回顾性研究发现,舞蹈下腰训练已经成为导致中国儿童脊髓损伤的第一位原因。

最让人痛心的是,儿童“下腰瘫”事件近年来频发。据报道,1992年至2002年舞蹈下腰训练导致脊髓损伤患者在所有儿童脊髓损伤中仅占4.0%,至2019年已高达33.9%,在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中占比达64.1%,下腰训练已成为儿童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2022年《中华骨科杂志》中还提到,据不完全统计,因舞蹈下腰训练而导致的儿童胸腰段发生脊髓损伤病例已超过1000例。

毫无疑问,“下腰瘫”已经成为危及孩子健康的“隐形杀手”。“目前接诊的因跳舞不慎受伤致终身瘫痪的近百例病人中,几乎都是4-7岁的儿童。如果孩子表现出兴趣和天赋,建议在骨骼发育成熟后,再进行正规且规律性的训练,尤其柔韧性的锻炼需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刘臻直言,对于儿童而言,“下腰瘫”的治疗是世界难题,他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脊柱侧弯、骨盆倾斜等并发症,长大后要终身与轮椅为伴。除了下腰,前空翻、后空翻等动作,都可能会造成脊髓损伤。

由于有些舞蹈训练需要“童子功”,不少孩子在参训时尚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培训机构学习期间,机构负有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应当针对学生年龄、认知能力的不同,配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安全预防措施。

对此,我国民法典也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其实,国家对校外培训行业的规范,很早就进入了“强监管时代”。

国家体育总局早在2021年就发布了《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对儿童、青少年的课外体育指导、培养和训练活动均进行了规范。此后,一些“地方版”的监管规范及指导意见也先后出台,根据当地的特点,做出了更为细化的要求。

不盲目参加培训,让孩子们拥有健康、快乐的暑假!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7月21日联合发文,提示要警惕培训安全风险,提醒家长高度关注诸如儿童舞蹈“下腰”动作等可能导致的受伤甚至瘫痪风险。

此次中小学生校外培训“安全守护”专项行动明确指出:练习身体腾空翻转、下腰、掰腿、劈叉等动作需有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基础,并在专业人员指导和成人看护下进行,不适合初学者和非专业人士。而孩子培训则需要相关专业防护。在亮面瓷砖和水泥地等场地进行训练、未充分热身整理进行训练、无保护进行高危险性训练、疲劳状态下训练等,会增加孩子受伤风险,应该避免。

由于孩子存在个体成长差异,过度进行外界受力、按压、拉伸等关节、脊椎、韧带训练,可能发生骨骼错位变形、关节疼痛等,严重的会影响骨骼生长和发育。因此,专家建议未满10周岁的儿童慎做“下腰”等脊椎、腰部身体训练,避免出现伤害。

教育部还特别提醒广大家长,要理性看待校外培训,根据孩子自身兴趣爱好、年龄特点、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是否参加培训或选择哪种培训项目,不盲目、不跟风,要随时关注孩子身体情况,如有不适切勿勉强坚持;要选择合规的培训机构,看机构办学许可和营业执照是否齐全,师资队伍和课程教学是否规范,场地设施是否安全合格等,务必选择正规机构,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多一份安全保障。

这就是在告诉大家,对孩子的培养要注重科学性、合理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千万不要“揠苗助长”。而守护好孩子校外培训的安全,则需要监管部门、培训机构、家庭——全社会的共同发力,共同撑起“保护伞”,唯有这样,才能让整个教育环境更加安全,才能让孩子快乐学习,安全成长,灿烂绽放。(潘愈)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