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评论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吃喝  |  映像  |  周刊
首页>豹评频道>内容详情

豹评·网友议 | 梗文化不该被“人格化”

2024-01-12 09:14:2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日,黑龙江哈尔滨的冬季旅行多次火出圈。而作为此次旅游热潮的主要群体——“南方小土豆”,也频频登上热搜。但有关“南方小土豆”称谓的争论,似乎成了哈尔滨爆火后面对的第一瓢冷水。有网友认为,所谓的“南方小土豆”是针对地域的刻板印象。也有网友认为,称呼有很多种,有些只是诙谐幽默的“梗文化”表达,内里的热情是不变的,无论东西南北,人们都应该相信对方的善意与真诚。


网友热议

“我是南方人,不觉得小土豆是冒犯,反而觉得很亲切。我不代表别人,但是我能代表我自己。”

“尊重他人也要尊重他人的感受,不能说一批人接受就强迫另一批人也接受,毕竟南方小土豆这个南方的范围太大了。”

全媒全解

梗文化不该被“人格化”

2023年末2024年初,东北冰雪游人气“爆棚”,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各大洗浴中心挤满了拉着行李箱来的南方游客。“南方小土豆”一词随之出圈,用来形容南方人在北方玩雪时穿着浅色的羽绒服,头戴可爱帽子的可爱形象。

百度词条显示,“南方小土豆”这个梗最初来自一段搞笑视频,视频中一个南方口音的男子手持小土豆兴奋地向大家介绍:这就是南方的小土豆,特别好吃。一开始,一些南方游客在拍旅游vlog的时候,以“南方小土豆”自称,表达“勇闯大东北”的兴奋和不安,引发了很多共情和共鸣,之后,东北人为了表达待客的热情,也用“南方小土豆”来称呼前来旅游的客人,显示出一种幽默和亲昵。在东北人的眼中南方人虽然体型小,但就像小土豆一样“营养丰富”。这个比喻充满了对南方人的赞美和喜爱,也体现了东北人的幽默和风趣。南方小土豆这个称呼蕴合了东北人对南方人的深情厚谊,也表达了东北人对两地交流的期待和愿景。

由此可见,此称谓并非是哈尔滨当地毫无来由的“首创”,而是有现实境况可依。有分析指出,因为话题设置的天然特性,社交平台很容易催生这类带萌系色彩的说法,以起到快速传播的效果。比如用谐音、美食来指代地域等。这些说法也许不够严谨,但本质只是一种善意的调侃,对它进行深文周纳似的解读,可能就离题太远了。

有观点认为,就此批评这种称谓是心术不正地扣帽子、贴标签,显然在逻辑上难以自洽。健康的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体裁,其本身应该是一种近乎中性的性质。其中即使有一些戏谑调侃,前提也必须是非恶意的,是各方都能接受的公约数。不论是围观者还是参与者,都应该恪守边界,不宜为“朦胧”的梗文化代入太多个人体感,并试图为此强加个人的主观注解。

也有网络声音指出,“南方小土豆”的说法引发一些争议,其实也反映了网络语言的某种困境——网络梗的热度是有限的。当一个词被频率过高、铺天盖地的使用之后,难免也会让一些人感到疲倦,这也属于正常现象。但是,人们不必在南方北方之类的话题上制造紧张的氛围,将舆论导向地域对立。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出于玩梗,也不应该把这些概念和文字赋予具体的人格化与性别化。有分析指出,如果“小土豆”只是作为一个纯粹的基于南方游客的昵称,哪怕是带有善意的调侃,也无伤大雅。但如果把它赋予了性别,并将之具象化,甚至站在一厢情愿的立场上说出什么“养一个南方小土豆”之类的话,将被玩梗群体的个人感受虚置,只是将其视为自己凝视视角下的表达工具,以便配合个人主观臆想的狂欢,这种梗文化就不再纯粹,而是带有明显的冒犯性质了。因此舆论应该谴责的是将梗文化扭曲并挪为“私用”的人,但谴责这个梗文化本身则大可不必。

其实,对于所谓的“南方小土豆”,哈尔滨这座城市已经拿出了巨大的诚意。为了游客拍照好看,哈尔滨弄了一个大的人工月亮;为了方便南方游客取暖,又造了温暖的小房子;为了让游客可以更方便吃哈尔滨冻梨,特意弄出了冻梨摆盘……这些细节都让游客感到舒适和被尊重,也最终促成哈尔滨火出圈成为网红城市。总之,称呼多种多样,只要从对方的行动中感受到善意与诚意,就是这个冬天最有温度的暖意。(邹通)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